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147928" ["articleid"]=> string(7) "6212380"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1章" ["content"]=> string(4007) "

三人一起走出办公楼,先去了替代材料生产线。刘强正在车间里跟工人交代生产细节,他穿了件深蓝色的工装,脸上沾了点白色的粉末,看到林砚和苏清,赶紧迎上来:“林砚,这位就是苏清总监吧?早就听说您了,以后生产线的资金和财务规划,就拜托您多费心了。”

“刘厂长客气了,以后咱们互相配合。”苏清笑着说,目光扫过生产线——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操作机器,一块块灰色的替代石材从生产线上运下来,经过打磨、切割,变成平整光滑的板材,旁边的仓库里,已经堆了不少打包好的板材,准备发往上海。

“目前生产线的月产能是1.2万㎡,扩建工程下周一就开工,预计两个月后能投产,到时候月产能能提升到1.8万㎡。”刘强指着车间尽头的空地,“那边已经预留好了新设备的位置,现在就等资金到位,采购新设备了。”

“资金没问题,我已经跟财务那边确认过了,扩建所需的200万资金会分两批拨付,下周一先拨付100万,用于设备采购和场地改造;剩下的100万,等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再拨付。”苏清说,“后续生产过程中要是有资金需求,随时跟我说,我会及时调整资金计划。”

刘强点点头,心里松了口气:“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之前还担心资金跟不上,影响扩建进度,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

从生产线出来,他们又去了非遗工坊区。陈老正在榫卯工坊里教几个年轻人做小凳子,看到林砚和苏清,笑着停下手里的活:“林砚,这位就是帮咱们园续贷成功的苏分析师吧?早就想谢谢您了,要是没有您,咱们这工坊说不定就开不下去了。”

“陈老客气了,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苏清笑着说,目光落在工作台上的榫卯小凳子上——没有用一根钉子,全靠榫卯结构拼接,精致又结实。“陈老的手艺真是厉害,这种传统技艺,一定要好好传承下去。”

“是啊,所以我跟林砚说,想在研学楼建好后,开个榫卯体验班,教孩子们做简单的榫卯小摆件,让他们从小就了解传统文化。”陈老说,“就是担心没人报名,也不知道能不能行。”

“肯定能行!”苏清说,“我之前跟李薇聊过,她已经跟市里的几所小学沟通过了,孩子们对非遗体验课很感兴趣。等研学楼建好,咱们可以先搞个‘非遗体验开放日’,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来体验,打响名气后,报名肯定不是问题。”

陈老眼睛一亮:“那太好了!要是真能这样,我就算累死也值了。”

夕阳西下时,苏清才跟着林砚回到办公楼。她站在二楼的窗边,看着文创园里渐渐散去的游客,看着工坊里还在忙碌的匠人,看着远处正在施工的研学楼工地,心里忽然充满了归属感——这里不是冰冷的办公室,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梦想、有生命力的地方。

“在想什么?”林砚端着一杯咖啡走进来,递给苏清,“是不是觉得压力很大?”

苏清接过咖啡,喝了一口,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暖到了心里:“有点,但更多的是期待。我以前做报告,只是在纸上写‘文化产业有潜力’,但现在,我能亲自参与到‘让潜力变成现实’的过程中,这种感觉很不一样。”

林砚笑了,靠在窗边,看着远处的夕阳:“其实我刚开始做文创园的时候,也有过犹豫。身边的人都说‘做文化不赚钱’,劝我放弃,但我总觉得,传统文化不应该被遗忘,它有自己的价值,只是需要有人去挖掘、去推广。现在有你、赵坤、李薇、刘强,还有这么多匠人一起努力,我相信,咱们一定能把这件事做好。”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7849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