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146645" ["articleid"]=> string(7) "621225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1章" ["content"]=> string(3887) "

乐进恍然大悟:"主公英明,末将受教了!"

曹操环视众将:"北岸尚有一万徐州军,先解决他们要紧。"

曹豹仓皇逃窜,弃北岸大军于不顾。

这一万徐州兵既惊且惧,更夹杂着愤懑之情。

有人索性放弃抵抗,有人则分向东西突围。

奈何河流阻隔,最终全数被曹军团团围住,尽数归降。

戏志才禀报:"此役共收降两万徐州兵,该如何处置?"

曹操沉吟不答,众将皆知他意在将降卒尽数带回兖州整编。

戏志才谏言:"若为长远计,不妨释放部分降卒,待与陶谦议和后再行定夺。"

见曹操示意他继续,遂解释道:"此番既不为占地,当谋取最大利益。"

"若释放部分本地士卒,再予钱粮,非但能彰显主公仁德,更可瓦解徐州军心。"

"待我军再伐徐州时,各城守军必望风归附,不愿死战。"

满宠提出异议:"既为博仁名,释放即可,何必再赠钱粮?兖州粮草本就不足。"

戏志才答道:"这些徐州本地兵卒即便带回,也难收其心,徒耗粮饷。不如早做打算。"

众将闻言,皆默然不语。

曹操果断决定:"便依志才之策行事。"

"释放那些不愿归顺之人,既省去羁押之累,又可博取仁德之名,为日后再取徐州埋下伏笔,免得到时徐州守军拼死抵抗。"

攻城略地非其所愿。

曹操胸怀四海之志,誓要肃清北疆胡虏,护佑中原安危。

为防五胡乱华之祸,须得保全大汉根基。

此番他的宏图更为明朗,也更见深远。

既欲成事,便当尽善尽美,收买人心之举,何乐不为。

不仅本部如此行事,曹操更传令东西两路大军,将余粮尽数赈济当地百姓。

尤以彭城存粮颇丰,一时难以转运,与其留予陶谦,不如分发给纤夫、农夫与渔人。

临行之际,曹操亲率千骑突至郯城。

"主公!"曹仁、于禁等将躬身行礼。

曹操摆手道:"免礼,陶谦近日有何动静?"

曹仁禀报:"听闻陶谦染病卧床,除首日派兵袭扰我军新营,此后再未敢出城。"

曹操令道:"去城下传话,就说我曹操亲至,邀陶谦出城一叙!"

曹仁迟疑:"恐那陶谦不敢应约。"

于禁会意道:"子孝将军,主公意在震慑陶谦,为议和铺垫罢了。"

曹仁恍然,即刻遣人至城下喊话。

守城士卒闻听曹操亲临,慌忙赶往州牧府禀报。

陶谦得知消息,胸口剧烈起伏,面如金纸:

"曹操亲自来了?莫非是要攻我郯城?诸位可有良策?"

先前两次遣使均未得见,足见曹操无意和谈。

陶谦此时愈发惶恐懊悔。

堂下众人面面相觑,愁云惨淡。

忽有一年轻文士出列:"主公,曹操既亲临城下,正该遣使议和。"

又是老生常谈。

曹宏冷笑道:"若肯和谈,何必避而不见?"

"陈元龙此言,岂非徒劳?"

陶谦虽未言语,却多看了那青年几眼。

此人来历不凡,正是沛相陈圭之子陈登。

陈家乃徐州望族,虽受陶谦压制,却仍被委以重任——父子二人分掌沛国政务与屯田事宜。

"此一时彼一时。先前曹操不欲议和,是因志在吞并曹豹将军溃军。今战局已定,曹操自知难以久占徐州,故愿与主公会谈。"陈登语带机锋,暗讽曹家无能。

曹宏脸色骤变。

他与曹豹及整个曹家休戚与共。曹豹战败失利,不仅令他颜面尽失,更会遭到陶谦冷落。

"元龙认为曹操会退兵?不会占据徐州城池?更不会攻打郯城?"陶谦问道。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7837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