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123666" ["articleid"]=> string(7) "620748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0章" ["content"]=> string(3824) "

王海涛心中一动,主动走了过去,在陈建国对面坐下。

“陈工,你好,我叫王海涛。”他递上自己简单印制的名片。

陈建国抬起头,眼神里带着技术人员特有的专注和一丝被打扰的不耐,他扫了一眼名片,语气生硬:“咨询?我不需要咨询,我需要的是能把我的材料卖出去的渠道!”

王海涛没有在意他的态度,目光落在他面前那叠文件上,那是关于他那“新型节能建材”的技术参数和检测报告。“陈工,我能看看您的资料吗?”

陈建国犹豫了一下,还是把资料推了过去,语气带着点自嘲:“看吧,好东西,可惜没人识货。”

王海涛快速翻阅起来。他虽然不是材料学专家,但扎实的经济学功底让他能看懂关键数据:导热系数、抗压强度、防火等级、使用寿命……各项指标确实相当优秀,明显优于市面常见材料,而且生产成本据陈建国嘟囔,也并不算太高。

“性能很出色。”王海涛合上资料,肯定地说道,“问题可能不在于产品本身。”

“那在于什么?”陈建国没好气地问。

“在于怎么把它变成商品,让别人愿意买,并且知道它的好。”王海涛平静地看着他,“您有没有做过详细的市场分析?目标客户是谁?相比现有材料,您的产品核心优势在哪?性价比如何体现?推广渠道怎么搭建?售后服务如何保障?”

他一连串的问题,把陈建国问住了。他张了张嘴,脸憋得有点红,这些问题他不是没想过,但总是理不出头绪,最终只能归结于“别人不识货”。

“我……我这材料就是好!比他们的都好!”陈建国有些倔强地重复。

“光自己觉得好不够,得让市场、让客户觉得好,并且愿意为之买单。”王海涛语气依旧平和,“陈工,如果您信得过,我可以帮您做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书。把您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能看懂、能接受的语言和模式。”

陈建国将信将疑地看着他:“你?你做这个要多少钱?我现在可没多少钱了。”

“前期我可以只收很少的费用,或者甚至不收,算是我对这个项目的投资。”王海涛展现出他的诚意和魄力,“如果后续推广成功,我们再按比例分成。如果失败,算我白干。”

这个条件让陈建国大为意外,也让他感受到了王海涛的诚意和对项目的信心。他盯着王海涛看了半晌,似乎在判断这个年轻人是否可靠。

“你……你真能做?”他的语气缓和了些。

“试试看就知道了。”王海涛微微一笑。

接下来的几天,王海涛暂时放下了其他杂务,全身心投入到陈建国这个项目中。他不仅深入研究技术资料,还亲自跑了几个建材市场,调研同类产品价格、销量和客户反馈。他结合陈建国产品的特性,精准定位了几个细分市场,比如对节能环保要求高的政府项目、高端楼盘以及旧房改造领域。

他熬夜为陈建国撰写了一份详尽的商业计划书。里面没有空泛的吹嘘,而是用数据对比清晰地列出了产品的性能优势和成本优势;规划了从样品试用、技术宣讲到建立标杆工程的具体推广步骤;甚至初步设计了针对不同渠道代理商的合作模式和利润分配方案。

当陈建国拿到那份厚达几十页、条理清晰、数据扎实的计划书时,这个耿直的工程师彻底服气了。他翻看着计划书,手都有些颤抖,嘴里喃喃道:“对!对!就是这样!我怎么就没想到可以这么弄!”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696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