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123643" ["articleid"]=> string(7) "620748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0章" ["content"]=> string(3421) "

与张总签订那份带着对赌性质的委托协议后,王海涛没有任何耽搁,第二天一早便出现在了张总旗下最大的一家超市里。他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而是换上了一身便于活动的深色衣服,像个最普通的员工一样,扎根在了超市运营的第一线。

连续一周,他每天天不亮就赶到超市,直到深夜盘点和补货结束才离开。他拿着笔记本和计时器,像个沉默的影子,穿梭在货架之间,观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顾客在不同时间段的流量峰值和低谷,哪些商品走得快、哪些积压严重,收银台在高峰期的排队时长,生鲜区的损耗率,仓库的入库、分拣、上货流程耗时,甚至供应商送货的准点率和卸货效率……

他不仅看,还问。他礼貌地询问理货员上架补货的难点,与仓管员讨论库存积压的原因,向采购人员了解供应商的合作情况和账期。起初,超市的员工们对这个突然出现、行为古怪的“顾问”还带着几分好奇和戒备,但见他态度谦和,问的问题都在点子上,而且确实是来帮忙解决问题的,便也渐渐放下了心防,愿意跟他多说几句。

晚上回到他那间只有十五平米的工作室,王海涛便将白天记录下的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台灯下,他伏在旧书桌上,运用他经济学博士的专业知识,建立数据模型,绘制流量图表,分析成本结构,寻找供应链中那些不为人察知的“堵塞点”和“浪费点”。父母那张合影在桌角静静地陪伴着他,仿佛在给予他无声的鼓励。

一周的密集调研结束后,王海涛形成了一份详尽的初步诊断报告。他没有提出那些高大上却难以落地的概念,而是针对张总超市的具体问题,给出了一系列看似微小、却极具操作性的优化方案:

他重新规划了热门商品的陈列位置和补货频率,减少顾客寻找时间和缺货率;他优化了仓库的分拣流程,将相似区域货品的补货篮合并处理,缩短了理货员无效的走动距离和时间;他与张总及采购人员商议,调整了部分滞销品的订单量,并与几家主要供应商重新谈判,争取到了更短的账期和更灵活的退换货政策,减少了资金占用和库存风险;他甚至细微到调整了生鲜区灯光的角度和亮度,让果蔬看起来更新鲜,以降低损耗。

这些方案,朴实,却拳拳到肉。

张总起初将信将疑,但见王海涛分析得头头是道,方案也确实不难执行,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吩咐下去照做。

变化是潜移默化,却又实实在在发生的。一个月后,当张总拿到这个月的财务报表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客流量没有明显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超市的月度净利润,相比上个月,竟然提升了百分之二十二!这远远超出了协议中约定的百分之十的目标!

利润率提升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库存周转明显加快,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货品损耗率,尤其是生鲜部门的损耗,得到了有效控制;由于流程优化,部分岗位甚至减少了加班时长,人力成本有所下降。这些都是王海涛那些“小改动”带来的“大效益”。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6963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