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114974"
["articleid"]=>
string(7) "6205552"
["chaptername"]=>
string(7) "第4章"
["content"]=>
string(2580) "增长了15%——薄利多销的效果开始显现。
更重要的是,市场的口碑越来越好,甚至有人专门从城市另一端开车来买菜,就为了体验这个"透明定价"的菜市场。
我成了菜市场的明星顾问,还上了本地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
记者采访我时,我特意提到了前女友小雨:"应该感谢那个说我不会过日子的人,她让我发现数据分析不仅能用在工作中,还能用在生活里。
"说这话时我面带微笑,心里却在冷笑。
听说她最近结婚了,嫁了个"很会过日子"的男人——那个男人在菜市场有个摊位,正是最早加入价格联盟的老张。
但透明化改革也带来了阵痛。
一些摊主开始抱怨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太死,特别是那些靠"看人下菜碟"赚钱的摊主。
水产区的老王直接找到我:"林顾问,活鱼活虾的损耗率每天都不一样,你这固定利润率不合适啊!
"我意识到,简单粗暴的统一利润率确实有问题。
于是我开始着手建立更精细化的定价模型,将商品分为易损耗型、耐储存型、季节性等不同类别,设置差异化的利润率。
这个过程比想象中复杂。
我需要查阅每个摊位的进货记录、销售数据,甚至要了解不同蔬菜的保鲜期。
那段时间,我几乎住在菜市场,每个摊位都要亲自调研。
最让我头疼的是,有些摊主开始故意隐瞒真实的进货成本。
比如老张,总是把二等品的进货价报成一等品。
为此,我不得不经常跑去批发市场核实价格。
这场透明化改革,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但看着顾客们买菜时不再疑神疑鬼,摊主们也不再需要费心砍价,我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第五章 人情与数据的博弈新问题很快出现。
统一的价格体系虽然规范了市场,但也抹杀了一些特色和服务差异。
比如老李的有机蔬菜和老张的普通蔬菜一个价,这显然不合理。
我着手建立分级定价体系。
这是个精细活,需要考察每个摊位的进货渠道、商品品质、服务水平等多个维度。
我设计了一套评分标准,包括商品新鲜度、摊位卫生、服务态度等十个指标。
但最让我头疼的是水产区的老王。
他养的鱼总比别人家的活得更久,服务也周到——可以帮忙杀鱼"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6492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