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114970"
["articleid"]=>
string(7) "6205552"
["chaptername"]=>
string(7) "第1章"
["content"]=>
string(2528) "第一章 菜市场的经济学清晨六点十五分,东升菜市场已经人声鼎沸。
我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打开手机里那个标注着"菜市场经济学"的文件夹。
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了整整九十八天。
"阿姨,您这韭菜上周还是两块五一斤,今天怎么就三块五了?
"我点开手机上的折线图,"根据我这三个月的记录,韭菜价格在这个季节应该是下降趋势。
"卖菜的孙阿姨明显愣了一下,手上的秤杆都忘了放下。
她可能从未遇到过带着数据可视化图表来买菜的顾客。
我继续调出另一个页面:"这是本市最大的果蔬批发市场近十天的韭菜批发价,均价一块八。
就算算上20%的运输损耗和摊位费,您的利润空间也超过50%,这不太符合市场规律。
"身后排队的大妈们开始交头接耳。
有人已经掏出手机在拍照,我甚至能猜到,不出半小时,我的"壮举"又会被发到小区业主群里。
这三个月来,我已经成了这个菜市场的"名人"——有人亲切地叫我"砍价侠",也有人暗地里骂我"搅屎棍"。
这一切,都要从那个让我刻骨铭心的早晨说起。
那天我带着新交的女朋友小雨来买菜,本想展现一下居家好男人的形象,结果在各个摊位前被当成了冤大头。
小雨看着我被菜贩们耍得团团转,最后冷冷地甩下一句:"连菜都不会买,以后怎么过日子?
"那句话像一记响亮的耳光,不仅打在了我的脸上,更打醒了我这个沉浸在大数据世界里的分析师。
既然能用数据分析预测股市走向,为什么不能用来对付菜市场的价格猫腻?
从那天起,我开始了这场"菜市场价格整顿行动"。
每天凌晨五点起床,六点准时出现在菜市场,记录每个摊位每种蔬菜的价格。
晚上回家后,还要整理数据、建立模型、分析趋势。
"小伙子,你这数据不准啊。
"孙阿姨试图争辩,"我家的韭菜都是自家大棚种的,比批发市场的好多了。
"我早有准备,调出手机里的照片:"阿姨,您这韭菜的包装箱上明明写着北方蔬菜批发市场。
而且根据我的记录,您上周进的这批韭菜,批发价是一块六。
"队伍后面传来窃窃私语声。
一个穿着花衬衫的大"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649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