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100832" ["articleid"]=> string(7) "6202785"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0章" ["content"]=> string(2632) "员请教中国结的编法,一位银发的老先生则对着一方歙砚细细品味,不时点头。

吴天坐在靠窗的茶桌前,悠闲地泡着功夫茶,他现在是“默然斋”的特别顾问,也是常客。

我站在柜台后,看着这一切,内心平静而充实。

回想起半年前那个濒临绝望的下午,恍如隔世。

店门被推开,铜铃轻响。

一个背着旅行包、风尘仆仆的年轻人走了进来,他看起来像个大学生,眼神清澈,带着探索的好奇。

他环顾四周,目光最终落在了中央的展柜上,露出了惊讶和敬佩的神情。

然后,他走到一个摆放着竹编工艺品的架子前,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精巧的竹丝编织的蟋蟀笼,仔细端详着,眼神里充满了光。

那种眼神,我太熟悉了。

那是发现了美好事物、触及到深厚文化时,发自内心的喜爱与震撼。

半年前,我在无数匆匆而过的顾客眼里,很少看到这种光。

而现在,它变得越来越常见。

年轻人拿着蟋蟀笼走到柜台,有些腼腆地问:“老板,这个……多少钱?”

我报出一个合理的价格。

他毫不犹豫地付了钱,然后鼓起勇气问:“老板,我……我能见见做这个的师傅吗?

我觉得太神奇了!”

我笑了笑,告诉他这位老师傅住在郊县,并给了他一个联系方式:“如果你真的感兴趣,可以去看看,老师傅很喜欢和年轻人交流手艺。”

年轻人激动地连连道谢,捧着那个小小的蟋蟀笼,如获至宝地离开了。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文化的传承,也许就是这样,通过一件件器物,一次次相遇,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默然斋”的意义,不仅仅是卖出多少商品,获得多少荣誉,更在于点燃了像这个年轻人一样,更多人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和热爱。

吴天端着两杯茶走过来,递给我一杯:“怎么?

又感慨上了?”

我接过茶杯,抿了一口,茶香沁人心脾。

“只是觉得,这一切,真好。”

“是啊,”吴天看着窗外车水马龙的步行街,意味深长地说,“一块金子,被尘土掩盖再久,也还是金子。

需要的,也许只是一阵风,一次机遇,一个敢于在社死开局后依然坚守的傻子。”

我笑了笑,没有反驳。

或许,我确实是个傻子。

但幸"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614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