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90509" ["articleid"]=> string(7) "6201003" ["chaptername"]=> string(7) "第1章" ["content"]=> string(2468) "1 酒场历练我大学学的法律,2017年毕业后回到北方的家乡,在亲戚的介绍下去了一家卖医疗器械的乡镇企业做法律顾问,这家企业年产值上千万,在这个人口不足4万人的小镇里也算是有名的企业了。

老板跟镇上有头有脸的人多少都有些交往,我作为后辈经常被拉去凑各种酒场,陪吃、陪喝、陪聊。

不过同桌的都是些50岁左右的老辈人,我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自然是和他们没什么话题,而且他们说的人和事我也都不知道。

所以我在饭局上很少说话,因为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基本都是他们问什么,我回答什么。

我在饭局的工作基本就是陪喝、陪喝、陪喝,短短两、三年我就从一个不喝白酒的菜鸟,变成了别人口中能喝一斤多高度白酒的“棒”小伙子。

饭局上各色人都有,村主任、教师、乡镇企业家、还有各种养殖户、种植户等等,可以说通过这两年多的酒场,我已经在镇里各行各业都有认识的人。

当然绝大多数都是一饭之缘,吃完、喝完也就再没有来往了,顶多是见面打声招呼。

饭局里有一个60岁的退休男教师,姓李,大家都叫他“李老师”,退休前是在镇中学教语文的,退休后闲不住就在自己的临街商铺里挂牌,弄了人民调解员工作室,帮人调解纠纷,但他不太懂法律,调解时总是露怯。

知道我是学法律的,尤其是发现和我同姓后,就经常拉着我说和我500年前是一家人,毫不客气的向我咨询各种法律问题,我也想增加点社会实践经验,就经常和他谈论法律方面的事,一来二去我们就熟络起来,有点忘年交的意思。

这天他又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村里有一起很复杂的离婚纠纷,他不知道要怎么处理,让我去帮忙分析分析。

离婚纠纷是调解中最常见的案件了,我本来也没在意,但了解后才发现这个离婚案件真的很麻烦,很棘手。

我在李老师的工作室见到了来求助的人,那是一个小伙子,叫赵得福,今年26岁,从小父母双亡,好在农村有房有地,在左邻右舍和村委会的帮衬下长大了。

长大后他也不愿意在接受别人的救济,初中毕业就进社会打工了。

赵得福很勤快,能吃苦"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577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