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77740"
["articleid"]=>
string(7) "619885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0章"
["content"]=>
string(2600) "么大的时候,也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李哲缓缓说道,“后来我发现,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跑道。
你看爸爸,以前觉得离开了公司就完蛋了,现在不也找到了新的路吗?
重要的是,别放弃寻找,也别害怕暂时的落后。”
他拿起小天的草稿纸,上面画满了混乱的电路图。
“来,我们一步一步看,哪里卡住了?
就像我修图一样,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那个晚上,李哲没有教会儿子所有的物理题,但他传递了一种比解题更重要的东西——面对困境的韧性。
小天看着父亲专注而耐心的侧脸,心中的焦躁似乎平息了一些。
他意识到,他的父亲不再是那个只会谈论报表和会议的成功人士,而是一个会迷惘、会挣扎,但始终没有停止努力的、更真实、也更强大的榜样。
陈老先生引荐的那个“城市记忆”社区改造摄影项目,终于启动了。
李哲带着相机,深入那些即将拆迁或改造的老旧街区。
他拍摄斑驳的墙壁、蜿蜒的电线、坐在巷口晒太阳的老人、在狭窄巷道里追逐打闹的孩子。
他与居民聊天,听他们讲述几十年的邻里故事,记录下他们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期盼。
这些影像,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而是承载了厚重的情感与时代印记。
他在工作室开辟了一个小展区,定期更新这个项目的进展。
来看肖像的客户,常常会被这些充满故事的黑白或怀旧色调的照片吸引,驻足良久。
一天,一位两鬓斑白、气质儒雅的老者在陈老先生的陪同下来到工作室。
他仔细观看了“城市记忆”系列的所有照片,眼中似有泪光闪动。
“拍得好,拍得真好啊,”老者握住李哲的手,声音有些颤抖,“我就是在这样的巷子里长大的。
你拍的不是风景,是根啊。”
这位老者是本地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文化学者。
他在自己的专栏里隆重推荐了李哲的“城市记忆”项目,称之为“用镜头守护城市灵魂的诚惶之作”。
这篇文章引起了市政府文化部门的注意,他们主动联系李哲,希望将这个项目纳入城市档案,并邀请他参与后续的城市更新文化记录工作。
这意味着官方认可,也带来了更稳定的项目资金来源。
李哲的事业,由此迈上了"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5408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