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77738"
["articleid"]=>
string(7) "6198853"
["chaptername"]=>
string(7) "第8章"
["content"]=>
string(2616) "足。
她将李哲那些充满“温度”的作品,精心包装,在社交媒体上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客户的目光。
“李老师,‘城市记忆’系列的反响特别好!
有家本地生活杂志想约稿,还想采访您。”
小杨举着平板电脑,兴奋地跑到正在整理灯具的李哲面前。
李哲接过平板,看着评论区里陌生网友的赞美和共鸣,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种认可,与他过去在职场获得的晋升或奖金不同,它更直接,更贴近他的内心价值。
他接受了采访,平静地讲述了自己从失业到重拾相机的心路历程,没有刻意渲染苦难,更多的是对机遇的思考和对帮助过他的人的感激。
报道刊出后,“哲影工作室”在本地文艺圈和寻求个性化影像记录的家庭中,声名鹊起。
然而,商业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
一天,一位颇具规模的连锁餐厅老板找上门,希望李哲为他们的新店拍摄一组“高大上”的宣传照,预算丰厚。
李哲和小杨精心准备,运用光影和构图,拍出了他心目中兼具格调与烟火气的作品。
谁知,餐厅老板看到成片后,大为不满。
“李老师,你这拍的……太‘素’了!
不够亮,不够豪气!
你看别家的宣传照,那菜色油光发亮,环境金碧辉煌。
你这拍的,意境是有了,但引不起食欲,也显不出我们装修花了多少钱!”
李哲试图解释他的艺术理念,讲述光影如何塑造氛围,真实的质感如何更能打动人心。
但老板摆手打断他:“艺术我不懂,我只要看起来‘贵’,能吸引客人来打卡就行。
你这套,不行,得重拍,按我的要求来。”
那是一个艰难的下午。
李哲在老板的指挥下,打着生硬平直的光,把食物摆得拥挤而刻意,后期还要按照要求调出失真的饱和度。
最终成片符合了客户的所有要求,金光闪闪,充满了商业的直白和喧嚣。
客户满意地付了款,李哲看着那些照片,却感到一阵莫名的空虚。
这些照片技术过关,甚至符合市场某种潮流,但它们没有灵魂,不是他的“作品”,只是“产品”。
“李老师,别往心里去,”小杨安慰道,“这种商业单子就是这样,客户是上帝嘛。
我们靠这个赚钱,才能支撑您想拍的那些项目。”
李哲点点"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5408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