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77735"
["articleid"]=>
string(7) "6198853"
["chaptername"]=>
string(7) "第5章"
["content"]=>
string(2624) "果可想而知,客户对成片极不满意,拒绝支付尾款。
无论李哲如何承诺重新拍摄,对方都不再回应。
这次失败给了李哲沉重一击。
他不仅损失了大笔收入,更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条路。
“也许晓梅是对的,我该找个正经工作。”
他消沉地想。
就在他准备放弃时,陈老先生突然打来电话,问他是否有兴趣参与一个公益摄影项目,为老旧社区的老年夫妇拍摄纪念照。
李哲答应了。
在那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社区里,他遇见了一对结婚六十年的老夫妻。
老太太瘫痪在床,老爷爷坚持要和她一起拍照。
在狭窄的卧室里,自然光从唯一的小窗户透进来,正好照亮他们紧握的双手。
李哲按下快门的瞬间,突然理解了陈老先生说的“讲故事”是什么意思。
那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心灵问题——你是否真正看见了眼前的人,是否理解了这一刻的意义。
这组社区老人照片意外地引起了当地媒体的注意。
一篇题为《镜头下的岁月静好》的报道让李哲小有名气,也带来了新的客户:一些家庭开始请他拍摄亲子照、全家福。
李哲发现自己更擅长拍摄人物。
与静物不同,人有情感,有故事,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承载着生命的分量。
他开始学会倾听,在拍摄前花时间和客户聊天,了解他们的关系、他们的故事。
他的相机不再只是记录外表的工具,而是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
与此同时,他与晓梅的关系也在微妙地变化。
失业初期那种小心翼翼的紧张氛围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理解。
有一天,晓梅甚至主动请他为自己和学生们拍摄一组课堂纪实照片。
透过镜头,李哲看到了妻子不为人知的一面——她在学生中间时眼中闪烁的光芒,那种专注与热情,是他多年来忽视的。
当晚,他把最好的几张照片打印出来,装裱好放在晓梅的书桌上。
“谢谢你。”
晓梅说,声音有些哽咽。
年底,一家广告公司偶然看到李哲的人物作品,邀请他参与一个服装品牌的广告拍摄。
这次,李哲汲取教训,提前做了充分准备,甚至自费雇佣了一名助理。
拍摄在一栋老洋房里进行,模特是一名年轻女孩,需要表现从青春到成熟"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5408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