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77351" ["articleid"]=> string(7) "6198825" ["chaptername"]=> string(7) "第3章" ["content"]=> string(2518) ",耳尖有点红,“说不定哪天就忘了。

对了,你相信‘相遇即意义’吗?”

秋风吹起我的头发,迷了眼。

我捏着那张速写纸,指尖能摸到纸张粗糙的纹理,诚实回答:“不知道。”

他笑了笑,没再追问,只是挥挥手转身走进风里。

他的背影很挺拔,白衬衫在夜色里像一朵随时会被风吹走的云。

那时我没多想,只当这是一场偶然的邂逅,却没料到,这张速写纸会被我夹在日记本里,陪我走过往后那么多漫长的日子。

二回到出租屋的当晚,我把林屿的速写贴在了书桌前的墙上。

速写里的我皱着眉,眼神里满是防备,像极了那段时间的状态——对世界充满敌意,又怕被世界抛弃。

我们的联系开始得很偶然。

一周后,我在整理影展宣传单时,发现背面写着一行小字:“林屿,天津大学建筑系,微信号:Linyu_0312”,应该是那天他趁我不注意写的。

犹豫了很久,我还是加了他的微信,验证消息写的是“沈星,那个‘不懂留白’的”。

他几乎是秒通过,紧接着发来一张照片:天津五大道的一栋小洋楼,窗台上摆着盆三角梅,配文:“你觉不觉得这扇窗的比例很妙?

宽高比刚好是1:1.618,黄金分割。”

我盯着照片看了半天,回了句:“没看出来,只觉得三角梅挺好看的。”

他发来一个“笑哭”的表情,又补了句:“下次带你去看,现场讲给你听,比照片直观。”

那之后,我们的联系就像一场间歇性的雨,不密,却从未断过。

他会发来天津老建筑的细节照片,比如某个门廊的雕花、某扇窗的玻璃纹样,配着长长的文字解释建筑风格;我会在逛书店时,拍冷门的建筑随笔给他,调侃“给你的职业病找点素材”。

他总说我“没审美”,却还是会耐心地给我讲“灰空间”“天际线”这些专业术语,怕我听不懂,还会举例子:“就像你看电影喜欢留悬念,建筑的灰空间就是给人留的悬念,比如走廊尽头的转角,你不知道后面是什么,就会想走过去看看。”

2019年春天,出版社的前同事给我介绍了个图书策划的兼职,项目地点在天津。

出发前一天,我犹豫了很久,还是给林屿发了条消息"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538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