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76459"
["articleid"]=>
string(7) "6198650"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5章"
["content"]=>
string(2602) "得像在咬一块没烤熟的饼。
我们在办公室里换了黄光的灯泡,白光让人紧张,黄光像一杯凉掉的茶。
祁行抱了一箱毛毯回来,说“夜班披着,别感冒”。
他把毯子铺到每把椅子的靠背上,毯角上别着一个小小的“别急”徽章。
徽章是周念给我们设计的,黑底白字,像一个低声的提醒。
“原记者”的稿子逐渐长成了一个系列。
她从“情绪池”写到“供应商联营”,写到“群体补偿”的冷血公式,写到“样本污染”如何改变了一个城市的公共议程。
她把那些难懂的词拆给普通人看,用日常的语言重建逻辑:一位送外卖的男孩在雨里摔倒的视频被加权,是因为那天城市里的人工作不顺,平台判断“补偿曲线偏低”,于是抬了一把“情绪”。
她写到这里停一下,说“平台不一定有恶意,但它确实有需求”。
她把最后一句留给读者:“你的坏心情被安排了去向。”
这句话像一阵小小的冷风,吹过很多人的后颈。
我们的案子进入二审。
法院大厅铺新了地毯,蓝得像一块被拧干的海。
我学会了把需要说的话写在掌心,走进法庭前在口袋里摸一摸,摸到那几个字,就知道自己不是来发泄,而是来证明。
二审中,我们被问到一个问题:“你们为何自称‘尊严算法’,这是否构成对同业的道德压迫?”
我们的律师回答:“我们不自称,我们只是给一个方向取了名字。
名字不是刀。”
对方律师冷笑:“名字也能杀人。”
法官敲了一下小槌,说:“请回到案情。”
我看见墙上的国徽在灯下反出一圈不易察觉的影子,像一个庄严的回声。
<二审没有逆转,但判词中第一次写进了“平台应当尽到合理的谨慎义务,包括但不限于对情绪性内容的审慎推荐”。
这段文字像撒在硬地上的一把水,不够浇灌,却能落灰。
我们把判决装订在一起,放进资料柜,像把一块不够亮的砖砌到墙里。
生活在缓慢地向前推,像冬天里缩着肩膀走路的人。
我们没有做年会,买了几盒热汤和十几斤橘子,围在会议桌边餐巾纸一层层叠。
祁行突然问:“如果有一天我们做大了呢?”
众人笑。
老板说:“那天到了,我们就再把‘慢’"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534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