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69818" ["articleid"]=> string(7) "6198080"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7章" ["content"]=> string(3696) "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锐利地看向林知意:“常规方法无效。我们需要设置一个蜜罐。”
蜜罐,安全领域常用的陷阱——故意设置一个看似有价值、实则被严密监控的虚假目标,引诱攻击者上钩,从而暴露其身份和手法。
“用我们自己做饵?”林知意立刻明白了他的意图。
“准确地说,是用我们之间,下一个可能被对方关注的‘交互数据’做饵。”陆延昭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这是他深度思考时的习惯动作,“我们需要制造一个看似关键、足以引起对方兴趣的‘数据交换’,并确保这个交换过程处于我们的绝对监控之下。”
这是一个大胆而危险的计划。成功,则可能揪出隐藏的内鬼;失败,则可能暴露更多他们的私人信息,甚至让刚刚建立的脆弱信任再次崩塌。
林知意几乎没有犹豫。“具体方案?”
陆延昭倾身过来,在加密通讯通道里快速输入,将计划细节同步给她。他的计划缜密而冷酷,完全符合他一贯的风格:利用人性的弱点(好奇心),设置技术陷阱。
计划的核心是,他们需要“无意中”泄露一个关于“旧照片”和“初始算法模型”之间关联的、看似关键的“研究突破”,并将这份虚假的“核心数据”存放在一个看似隐蔽、实则被全方位监控的临时存储节点上。
“这个诱饵的‘香味’必须足够浓郁,但又不能太假。”陆延昭沉声道,“需要你配合,在代码注释和内部通讯中,留下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线索,指向这个虚假的‘突破’。”
林知意点头,大脑飞速运转,构思着如何自然地“撒饵”。这感觉像是在编写一个针对特定用户的、极其复杂的欺诈算法,而目标,是那个隐藏在暗处的、了解他们太多的“自己人”。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两人像最高明的编剧和演员,在真实的工作流程中,精心编织着那个诱捕的陷阱。林知意在几处关键算法的注释里,加入了关于“早期视觉刺激对情感模型初始权重影响”的模糊探讨;陆延昭则在一次与周铭的例行技术讨论中,“不经意”地提及了正在验证“某个基于历史影像数据的新假设”。
每一个动作,每一段代码,都像抛入水中的鱼饵,等待着那条隐藏的毒蛇上钩。
陷阱已经布下,监控程序如同无声的猎手,潜伏在数据网络的每一个节点。办公室里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表面上一切如常,底下却暗流汹涌。
林知意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极度疲惫。这种来自内部的怀疑和算计,比任何外部的技术攻击都更消耗心力。她不由自主地看向陆延昭,他依旧沉静地处理着工作,侧脸在屏幕光线下显得轮廓分明,带着一种近乎无情的专注。
似乎察觉到她的视线,他转过头,目光与她相遇。在那片深不见底的冷静之下,她捕捉到了一丝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安抚意味。他没有说话,只是极其轻微地,对她点了点头。
仿佛在说:信任我。
就在这时,林知意电脑上,一个极其隐蔽的监控窗口,突然闪烁起红色的警报标志!
有“访客”触碰了蜜罐!
两人精神一振,几乎同时俯身看向屏幕。监控日志清晰地显示,一个经过多重跳板伪装的IP地址,正在尝试访问他们设置的那个虚假存储节点,并且已经突破了第一层伪装权限!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5236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