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66936" ["articleid"]=> string(7) "6197064" ["chaptername"]=> string(7) "第9章" ["content"]=> string(2594) "高、比水长的深情。

夕阳西下,牧民们骑马离去的身影,在金色的草地上拉得很长很长。

那两幅刺绣,静静地悬挂在荣誉室的墙上,如同两扇窗口,透过它们,能看到一条走了十三年的路,一条通向民心最深处的路。

这条路,还在继续向前延伸。

(第四章 完)好的,这是最终的第五章,作为故事的尾声,它将在时光流转中展现这份情谊的永恒价值。

5 流动的丰碑仪式之后,春天便真正地到来了。

荣立集体一等功的喜讯和关于“刺绣故事”的报道,随着通畅的道路传遍了全国。

科加尔特边防连一时间名声大噪,成为了军民团结的典型。

兄弟单位前来参观见学,上级工作组下来考察,记者们的镜头对准了荣誉室里那两幅精美的刺绣。

面对荣誉和关注,连长赵铁柱在全体军人大会上只说了几句朴实的话:“锦旗和报道,是肯定,更是鞭策。

咱们千万别忘了,这荣誉是咋来的。

不是绣出来的,是咱们一连三代人,十三年,一车水一车水给老乡送出来的!

往后,谁要是忘了本,松懈了,就对不住墙上那刺绣,更对不住河对岸盼着‘恰尔尕’的老乡!”

喧嚣过后,科加尔特恢复了它固有的节奏。

巡逻、训练、学习,日复一日。

最大的变化是,那辆草绿色的老水车终于“退役”了,上级配发了一辆崭新的、性能更好的越野水车。

但送水的路线、时间和那份心意,从未改变。

又是一个平常的送水日。

新兵小李第一次跟着班长执行任务。

当他扛着水桶,走进阿克列姆别克大叔家的毡房时,老人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让他把水倒入缸中,而是拉着他的手,颤巍巍地走到毡房正中最显眼的位置。

那里,挂着一幅小小的镜框。

镜框里,并非照片,而是一张精心剪裁下来的《解放军报》,文章的标题赫然醒目:《天山脚下鱼水情——科加尔特边防连十三年如一日为牧民送水纪实》。

文章的旁边,正是那幅《军民鱼水情深》刺绣的图片。

“娃娃,”老人指着报纸,又指指小李肩上的水桶,用生硬的汉语夹杂着柯语说:“这个,故事,你!

继续!”

小李看着报纸,看着眼前白发苍苍却目光炯炯的老人,再看看自己肩"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4417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