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65140" ["articleid"]=> string(7) "619695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50章" ["content"]=> string(3769) "

这一日,康熙在乾清宫召见几位上书言辞最激烈的老臣,青蕊恰好在偏殿与康熙讨论漕运章程的细节,并未避讳。

只听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翰林慷慨陈词:“皇上!士子当以圣贤书为根本,明理义,知廉耻,方能为国栋梁。今设此格物科,终日与锱铢数目、奇技巧器为伍,岂不令其心性浮躁,舍本逐末?臣恐此举败坏学风,遗祸无穷啊!”

另外几人也纷纷附和,引经据典,将“格物”之学批得一文不值。

康熙端坐御座,面色平静地听着,未置一词。待几人说完,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诸位爱卿忧国之心,朕已知之。然朕有一问,望诸位解惑。”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下方诸臣:“去岁京畿春旱,若无瑞妃引种之耐旱番薯、玉米,若无堆肥之法提升地力,若无筒车引水灌溉,饥民几何?今岁漕运弊病丛生,若无明细预算之法,朕如何核减浮冒,节省国帑?宫中用度,若无数据核算,如何杜绝奢靡,厘清账目?边军火器,若无工匠依格物之理改进工艺,如何能更显威猛?”

他每问一句,下方老臣的脸色便苍白一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无法辩驳的功绩。

“尔等口口声声圣贤书、国本,”康熙语气转厉,“然圣贤亦言‘民为重,社稷次之’。能让百姓吃饱穿暖,能让国库充盈,能让军械精良,此非固本强国之道,何为?尔等终日空谈性理,可能如瑞妃一般,拿出一项活人无数、富国强兵之策?”

一番话,掷地有声,问得几位老臣哑口无言,冷汗涔涔而下。

“格物致知,并非摒弃圣学,而是明事物之理,以辅圣学之不足,以应世事之万变!”康熙站起身,斩钉截铁地说道,“国子监格物科,朕意已决,不必再议!退下!”

几位老臣如蒙大赦,狼狈退出了乾清宫。

偏殿内,青蕊将外面的对话听得清清楚楚。她知道,这是康熙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她正名,为格物之学正名,更是为了他心中那个正在酝酿的、更加注重实效的帝国未来扫清障碍。

康熙走进偏殿,脸上犹自带着一丝余怒,但看到青蕊沉静的面容,怒气便消散了大半。

“迂腐之辈,不足与谋!”他哼了一声,在青蕊对面坐下。

青蕊为他重新斟上茶,柔声道:“皇上息怒。观念之变,非一日之功。能有今日局面,已属不易。皇上今日之言,如黄钟大吕,足以让许多人警醒反思。”

康熙握住她的手,叹了口气:“爱妃,有时朕真觉得,与你并肩,方知前行不孤。这改革之路,荆棘遍布,若无你在侧,朕或许也会迟疑。”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依赖与信任。青蕊能感觉到,经过一次次风浪与成功的验证,她在康熙心中,已不仅仅是宠妃、智囊,更是他推行新政、实现抱负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同行者。

“皇上,”她回握住他的手,目光坚定而温暖,“臣妾愿始终陪伴皇上,见证这大清江山,在格物实证之光的照耀下,焕发新的生机。”

帝妃二人的手紧紧相握,彼此都能感受到对方掌心传来的力量与决心。

数日后,京郊皇庄传来好消息。经过数次改进的宽刃锄和一款结构相对稳定的手推除草轮,在试用中表现良好,较旧式农具节省了近三成的人力,尤其受年老体弱农户的欢迎。庄头特意将几件改进成功的农具和庄户们感激的言语记录呈送进宫。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4378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