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65138" ["articleid"]=> string(7) "619695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9章" ["content"]=> string(3776) "
“瑞母妃,”胤禛指着记录上关于除草、松土用工的数据,眉头微蹙,“您看,这两种新作物虽长势好,但田间管理,尤其是中耕除草,耗费人力似乎比粟麦更多。若大规模推广,恐劳力不足。”
青蕊赞许地点点头:“四阿哥观察入微。新作物带来新产出,亦带来新问题。人力有穷,而地利可尽。或许,我们该想想,如何借助器物之力,以补人力之不足。”
她的话音刚落,康熙的声音便从殿外传来:“哦?爱妃又在琢磨什么省力的器物?”
只见康熙一身石青色常服,信步走入,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他如今来承乾宫,如同回自己书房一般自然。
青蕊与胤禛连忙起身迎驾。
“回皇阿玛,”胤禛代答道,“儿臣正与瑞母妃商议,玉米土豆田间管理耗工之事,瑞母妃言或可借助器物之力。”
康熙在炕上坐下,接过青蕊奉上的凉茶,感兴趣地问道:“爱妃有何想法?”
青蕊走到书案旁,拿起炭笔,在纸上简单勾勒起来。“皇上请看,田间劳作,无非锄、耙、犁、耧。其费力之处,在于入土、碎土、除草。若能改进其形制,或改变其用力方式,或可省力。譬如这锄头,若将其刃部加宽、弧度优化,是否可一次锄去更多杂草?又譬如,可否制作一种小型手推器具,前有转轮,轮上带齿或刃,推行间便可自动松土、除草?”
她画出了一个类似后世简易除草轮和条播器的粗糙示意图。这些想法并非直接来自系统商城,而是她基于对杠杆、轮轴原理的理解,结合这个时代工艺水平提出的改良方向。
康熙看着那简单的图示,若有所思。“器物之利,朕深有体会。飞梭、纺机、水风轮,皆省力良多。若农具亦可改进,则天下农夫受益无穷。”他看向青蕊,目光灼灼,“爱妃可能画出更详细的图样?或可让造办处的工匠试制?”
“臣妾可试画其大略结构与原理。”青蕊应道,“然具体尺寸、材质、角度,需工匠依据实地试用反复调试,非一蹴而就。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好一个‘躬行’!”康熙赞道,“便依爱妃所言。梁九功,传朕口谕,着内务府造办处,依瑞妃所示原理,试制改良农具,择皇庄试用改进!”
“嗻!”
旨意很快传达下去。造办处的工匠们如今对瑞妃娘娘的“奇思妙想”早已见怪不怪,甚至隐隐有些期待。拿到青蕊提供的、标注了主要发力结构和预期效果的简图后,他们立刻投入了研究。很快,几种不同形制的宽刃锄、尝试性的手推除草轮模型便被制作出来,送到了京郊皇庄。
试用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宽刃锄因角度不对,入土困难;手推除草轮的齿刃要么容易卡草,要么松动脱落。但庄户们听说这是皇上和瑞妃娘娘为省他们力气想的法子,都极为踊跃地配合试用,并纷纷提出改进意见。工匠们则根据反馈,一次次修改图纸,调整工艺。
这个过程,被有心人记录了下来,形成了详细的“农具试制改良记录”,包括每次修改的参数、试用反馈、效果对比等。这种注重过程、依赖实践和数据的工作方法,已然成为内务府一些部门的新风尚。
就在农具改良稳步推进时,前朝关于“格物科”的争议仍未完全平息。一些守旧官员联名上奏,抨击“格物科”引诱士子不务正业,长此以往将动摇国本,言辞激烈。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4378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