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65135" ["articleid"]=> string(7) "619695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7章" ["content"]=> string(3837) "

“妙啊!”康熙击节赞叹,“若真能依此法,即便只能略提高一线寻获之机,亦是省却无数人力财力!爱妃真乃天赐我大清之瑰宝!”

青蕊谦逊地笑了笑,继续道:“寻得矿藏,开采亦是难关。以往井下支撑,多赖经验,风险极大。或可借鉴建筑之理,研究不同岩层下,何种井架、坑木布局最为稳固?可否利用几何计算,优化坑道走向,减少无用功?至于通风,除之前所言鼓风之法,或可研究利用井口高低温差形成自然气流,设置专用通风井?”

她将力学、几何、热学等基础原理,与具体的采矿难题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方向。

“至于矿石品位,”青蕊拿起一块内务府随奏章附上的、品相不一的煤炭样本,“以往全凭眼看手掂,误差太大。或可制定简单的‘品位标准样’,将不同品位的矿石粉碎后,与标准样对比色泽、比重?甚至,可否尝试用小坩埚进行简单的‘试烧’,根据灰分、固定碳含量大致判断其热值?若能建立一套相对客观的检验流程,则于收购、使用、乃至课税,皆有大益。”

她提出的“标准样品”、“试烧检验”等概念,已然触及了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管理的核心。

康熙越听越是心惊,越听越是欣喜。瑞妃的思路,总是如此清晰而富有建设性,将复杂的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可以尝试解决的小问题,并为之提供理论依据和探索方向。

“好!好!好!”康熙连说三个好字,激动地在殿内踱步,“爱妃此议,如同为这混沌的矿冶之事,点亮了一盏明灯!梁九功,即刻传朕口谕,召钦天监、工部、内务府相关官员,及京师附近经验丰富的老矿工,就按瑞妃所言,详议勘矿、开矿、验矿新法!朕要成立一个……嗯,‘矿务研究小组’,专司此事!”

“嗻!”梁九功声音洪亮,他知道,又一场变革即将拉开序幕。

旨意下达,相关官员和匠户被迅速召集起来。起初,那些习惯了凭经验吃饭的老矿工对什么“山川走势”、“岩层特性”、“物理探矿”颇不以为然,觉得是书生空谈。但当钦天监官员拿出绘有山脉河流的舆图,指出几处已知矿点确实位于某种特定地形组合附近时,当他们看到工部官员用简陋的磁石装置真的在野外吸起了含铁量高的碎石时,当他们听说要用“标准煤样”来定收购价时,态度开始由怀疑转为惊异,再由惊异转为浓厚的兴趣。

尤其是那位负责京西煤矿多年、经验极其丰富的王老匠头,在听完成员转述的瑞妃关于坑道支撑力学分析和通风井设置的设想后,浑浊的老眼猛地亮了起来,拍着大腿道:“高!实在是高!娘娘说的在理啊!咱们以往搭架子,全凭感觉,要是能算出个章程来,那得少死多少人呐!”

“矿务研究小组”的工作迅速展开。他们依据青蕊提供的思路,开始系统地整理以往零散的勘探记录,尝试绘制更详细的矿脉舆图;工部工匠开始研制更精良的探矿工具和坑道支撑模型;内务府则着手制定煤炭及其他几种常见矿石的品位标准样品和简易检验流程。

青蕊并未直接参与小组的具体工作,但她通过康熙,时刻关注着进展,并适时地通过转述一些基础的地质学、矿物学常识(伪装成“古籍杂记”或“格物推想”),为小组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她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要做的是播下科学的种子,让这个时代的人自己学会用新的方法去思考和实践。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4378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