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65126" ["articleid"]=> string(7) "619695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2章" ["content"]=> string(3612) "

此事自然也传到了永和宫。德嫔乌雅氏听闻皇上竟要设立什么“译书馆”去学洋人的东西,而此举又是源于瑞妃的建议,她只是麻木地笑了笑,连怨恨的力气似乎都已耗尽。她如今深居简出,形销骨立,仿佛一具被抽空了灵魂的躯壳,永和宫彻底成了一座被人遗忘的冷宫。

与此同时,“澄心斋”的讲学内容也因康熙视野的开阔而悄然变化。南怀仁等人开始更多地被邀请来讲授世界地理、各国概况乃至基础的物理、化学知识(以这个时代能理解的方式)。四阿哥胤禛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不再满足于了解大清境内的事务,开始追问西洋战舰为何坚固、他们的历法为何精准等问题,并尝试着从青蕊那里寻找基于格物之理的答案。

青蕊乐于引导。她找来一些简单的杠杆、浮力、光学实验装置,通过直观的现象向阿哥们解释一些基本原理,并告诉他们,西洋的许多“奇技”,背后亦是这些普适的物理规律。她强调,规律本身并无华夷之分,关键在于谁更能掌握和运用它们。

这种将西方科技“去神秘化”、归结为普遍规律的教导方式,有效地减少了阿哥们可能产生的排斥心理,激发了他们对探索未知、掌握规律的兴趣。

夏去秋来,京郊皇庄试验田里的玉米和土豆迎来了收获季。这两种作物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和惊人的产量潜力,尤其是土豆,耐贫瘠、产量高,在有限的试种土地上取得了远超传统作物的收成。负责此事的庄头将收获的玉米棒子和沾着泥土的土豆呈送进宫时,康熙亲自查看了这些奇特的果实。

“此物果真如爱妃所言,易于种植,产量颇丰?”康熙拿起一个沉甸甸的土豆,掂量着问道。

“回皇上,”青蕊回道,“据庄头报,土豆亩产远超稻麦,且不择地,山坡旱地亦可种植,储藏得当可越冬。玉米虽产量稍逊,但其秆叶亦可作饲料,用途广泛。若能在北方旱地、山地推广此二物,或可大大缓解粮食压力,尤其于备荒有奇效。”

康熙看着眼前这其貌不扬却可能蕴含巨大能量的作物,再联想到青蕊之前提到的海外探索、搜集物种的建议,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她早已在为此布局!这种着眼于长远、默默耕耘的作风,再次让他深感敬佩。

“好!好!”康熙连声道,“此乃天赐祥瑞,亦爱妃引种之功!着内务府即刻扩大玉米、土豆试种范围,择北方旱地、山地皇庄优先推行!并令各地留心,凡有海外新异作物,皆可设法引种试之!”

玉米与土豆的引种成功,如同在青蕊的功绩簿上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朝野上下,再无人敢小觑这位深宫妃嫔于“格物”一道上的远见卓识与实实在在的贡献。

秋日的傍晚,康熙与青蕊在承乾宫后院散步。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身影拉得长长的。康熙看着身边女子沉静的侧脸,在金色光影中显得格外柔和与睿智,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满足与庆幸。

“爱妃,”他停下脚步,握住她的手,目光深邃而真诚,“有时朕觉得,遇见你,是朕此生最大的幸事。你为朕,为这大清带来的,不仅仅是几项技术、几种作物,更是一种新的眼光,一种新的活法。仿佛……仿佛让这古老的帝国,重新焕发了生机。”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4378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