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65125" ["articleid"]=> string(7) "619695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1章" ["content"]=> string(3815) "
这一日,康熙带来的并非具体政务,而是一份由钦天监南怀仁等人整理绘制的、最新修订的《坤舆全图》以及几份关于海外诸国风物、舆地的简要说明。图中大清疆域辽阔,但周边海洋岛屿、西方诸国轮廓亦清晰可辨,与以往那种模糊的“天下中心”图景截然不同。
“爱妃你看,”康熙指着地图上浩瀚的太平洋以及更远处的欧罗巴诸国,语气中带着一丝前所未有的凝重与好奇,“南怀仁等人言,此间天地之广,远超前人所知。西洋诸国,船坚炮利,纵横四海,其国虽小,其势却不可小觑。朕观此图,方知我大清虽雄踞东方,却非孤悬于世外。”
青蕊心中微动,知道这是康熙眼界进一步开阔的标志。她走到地图前,目光掠过那些熟悉的与大清迥异的轮廓,缓声道:“皇上圣明。天地生养万物,各有其域,亦各有其长。西洋诸国精于航海、巧于机械,其船能劈波斩浪远涉重洋,其器能窥测天象、精准计时,此皆格物致知之功。我大清地大物博,文明渊深,若能取其长技,补我之需,则如虎添翼,何愁不能江山永固,国祚绵长?”
她没有鼓吹盲目学习,而是强调“取其长技,补我之需”,将学习西方定位为巩固自身的手段,这完全契合康熙作为统治者的心态。
康熙凝视着地图,手指无意识地在桌沿敲击:“取其长技……谈何容易。言语不通,路途遥远,且彼等夷人,未必肯倾囊相授。”
“皇上所虑极是。”青蕊表示赞同,随即话锋一转,“然臣妾以为,交流之道,贵在主动。彼等传教士为传播其教,尚能不远万里而来;我天朝上国,为求知求学,为何不能主动遣人出洋考察?即便一时难以派遣官船,亦可鼓励沿海商民,在与外洋贸易之余,留心搜集其国图籍、器物样本、乃至各类作物种子。同时,可于广州、宁波等通商口岸,设立译馆,招募通晓夷语之人,系统翻译其国有用之书籍。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待我对其了解渐深,再图派遣使团、留学生,亦不迟也。”
她提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开放策略:从民间贸易渠道搜集信息、设立译馆翻译书籍开始,逐步过渡到官方层面的交流。这既避免了贸然行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政治阻力,又为未来的深入接触打下了基础。
康熙眼中精光闪烁,显然被这个稳妥而富有远见的计划打动了。他一直以来也有类似想法,但受制于“天朝上国”的包袱和朝中保守势力的阻挠,未能付诸实践。瑞妃此议,为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可操作的路径。
“爱妃此言,深谋远虑!”康熙赞叹道,“先民间,后官方;先了解,后接触。步步为营,方为老成谋国之道!梁九功,记下瑞妃今日所言。传朕口谕,着广东、福建、浙江督抚,密切留意与外洋贸易情形,鼓励商民搜集海外图籍、物种,有献于朝廷者,酌情奖赏。另,命礼部会同翰林院,议于广州设立‘译书馆’一事,遴选通晓西文者,专司翻译海外有用之书!”
“嗻!”梁九功躬身领命,心中暗叹,瑞妃娘娘的眼光,真是越来越长远了,已开始谋划海外之事!
这道旨意一下,再次在前朝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支持者认为这是“开眼看世界”的明智之举;反对者则抨击此为“靡费国帑,效仿夷狄”,有损天朝体面。但康熙态度坚决,加之有瑞妃那套“取其长技,补我之需”的理论支撑,反对的声音并未能动摇决策。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4378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