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65123" ["articleid"]=> string(7) "619695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0章" ["content"]=> string(3913) "
“嗻!”
看着梁九功领命而去,康熙转身,目光灼灼地看着青蕊,语气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欣赏与激动:“爱妃,你每每总能于迷雾中为朕指明方向!朕有时真觉得,你胸中所学,如瀚海般深广!”
青蕊微微垂首,谦逊道:“皇上过誉了。臣妾不过是喜欢追根究底,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罢了。天下万物,皆有其理,循理而行,则事可成。此乃格物致知之本意,臣妾不过略知皮毛。”
“好一个‘循理而行’!”康熙重复着这四个字,只觉得无比贴切。他越发觉得,瑞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些新奇的技术和方法,更是一种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根本思维方式——尊重事实,探究规律,注重实证。这与那些空谈道德、拘泥故纸的酸儒腐官相比,简直有云泥之别!
帝妃二人又就桑蚕示范场的具体选址、技术人选、推广步骤等细节讨论了许久,直至宫灯初上。康熙在承乾宫用了晚膳,膳后依旧兴致勃勃,又与青蕊探讨起了钦天监近日观测到的星象变化以及南怀仁等人修订历法的进展。
如今,康熙与青蕊的相处,早已超越了寻常帝妃的范畴。他们更像是携手探索未知的同伴,是能够在精神层面深度交流的知己。康熙在她这里,不仅能获得放松,更能获得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启迪。这种独特的关系,让青蕊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变得无可替代,也让她对朝政的影响力,以一种更加潜移默化、却又更加深刻的方式存在着。
随着桑蚕改良计划的提出和逐步推行,瑞妃娘娘“善格物、明实政”的名声,在前朝务实派官员中愈发响亮。虽然依旧有人非议“后宫干政”,但在康熙明确的支持和一项项可见的实效面前,这种声音显得苍白无力。
青蕊则依旧保持着她的节奏。她关注着桑蚕计划的进展,通过康熙和阿哥们,适时提供一些技术细节上的建议;她继续引导着“澄心斋”的讲学方向,鼓励阿哥们关注民生,学以致用;她也在京郊皇庄的试验田里,密切观察着玉米和土豆的长势,记录着它们的适应性数据。
承乾宫的“格物斋”里,各类资料愈发丰富。除了农工格物,也开始出现一些关于海外风物、各国简史的记载。青蕊知道,要真正改变这个帝国,仅靠技术革新和管理改良是不够的,还需要打开国人的眼界,让他们知道天外有天。
春深时节,草木葱茏。青蕊站在承乾宫高高的月台上,望着紫禁城外连绵的西山和更远处看不见的广阔天地,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感。
宫斗的琐碎早已被她抛在脑后,她的目光所及,是整个帝国的未来。实证的精神已悄然播种,格物的根基正在夯实。她知道,自己正在亲手参与塑造一个不同于原有历史轨迹的时代。
康熙二十年的盛夏,在蝉鸣声中显得格外炽烈。紫禁城笼罩在一片暑热之中,然而承乾宫内却仿佛自成一方清凉天地。这不仅源于殿内摆放的、由内务府依瑞妃“图示”新制的、利用水轮带动扇叶的“水风轮”带来的习习凉风,更因弥漫于此间的、冷静而专注的求知氛围。
江南桑蚕改良计划在康熙的强力推动下,已然在苏杭等地择址设立了数个“示范场”。优选桑苗、改进养蚕法的告示张贴出去,虽起初应者寥寥,但在地方官府的劝导和“契约种植”的保底承诺下,还是有一些心思活络的蚕农尝试参与。消息传回,康熙对青蕊更是信重,遇有涉及民生经济、工程营造的难题,愈发习惯性地先来承乾宫听听她的“格物之见”。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4378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