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65120" ["articleid"]=> string(7) "619695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8章" ["content"]=> string(3534) "

隆冬时节,一场大雪之后,康熙与青蕊在承乾宫暖阁内对坐饮茶,窗外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屋内暖香弥漫。

康熙看着对面女子沉静的容颜,忽然心生感慨:“爱妃,有时朕觉得,你仿佛是上天赐予朕,助朕看清这迷雾的一盏明灯。”

青蕊为他续上热茶,微微一笑:“皇上言重了。臣妾不过是习惯多想一步,多看一层罢了。这天下是皇上的天下,臣妾所能做的,不过是尽己所能,为皇上分忧解惑一二。”

她的谦逊一如既往,但康熙却能感觉到,两人之间那种基于智力共鸣与精神契合的纽带,已坚不可摧。她不仅是他的妃嫔,更是他的知己,他的“智库”。这种关系,超越了情爱,更加牢固,也更加珍贵。

“有爱妃在朕身边,是朕之幸,亦是大清之幸。”康熙握住她的手,语气郑重。

青蕊感受着他掌心传来的温度和力量,心中一片宁静与笃定。她知道,自己已然在这帝国权力的核心,站稳了脚跟,并且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宫斗的硝烟已然远去,永和宫的威胁基本解除。她的舞台,变得更加广阔。下一步,该是考虑如何将“标准化”和“数据化管理”的理念,从内务府逐步推向更重要的生产部门,比如江南织造、景德镇官窑,甚至……军工作坊。同时,海外作物的引种试验也需要加快步伐,玉米和土豆的潜力,必须尽快验证出来。

康熙二十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格外早些。冰雪消融,太液池的碧波重现粼光,承乾宫庭院中的草木争先恐后地抽出嫩绿的新芽。那股由承乾宫悄然吹出的“数据”与“实证”之风,并未因季节更替而停歇,反而随着春风,渗透到了更多领域。

被皇上发回重做的官道预算,工部官员熬了几个通宵,总算按照“明细预算表”的要求,将石料种类、产地、运距、单价,民夫工种、工时、酬劳等一一列明,再次呈报。康熙拿着那份厚实了许多、却也清晰了数倍的奏章,对照着地图与往年物料价格,很快便发现了几个明显虚高的项目和可以优化的环节。他朱笔一批,核减了近两万两白银,并严斥了工部办事不实、预算浮滥之风。

此事如同一块投入官场静潭的巨石,激起的波澜远超预期。各部院衙门悚然惊醒,意识到以往那套模糊糊弄的奏报方式行不通了,皇上身边有高人!再联想到四阿哥年前核验皇庄账目受褒奖,以及宫中隐约传出的“瑞妃娘娘善理财、明数据”的风声,众人心下明了,这“明细预算”之风,恐怕是要刮起来了。

一时间,户部、工部乃至兵部,都开始暗中研究如何制作表格,如何收集、核实基础数据。一些心思活络的官员,甚至开始设法打听承乾宫是否还有别的“新式管理法门”。紫禁城内,悄然兴起了一股学习“瑞妃娘娘理政思维”的暗流。

这股风气自然也影响到了“澄心斋”的讲学。康熙在与讲师们议事时,特意强调,讲授格物算学,不仅要讲原理,更要注重与实务结合,教导阿哥们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收集、分析数据以佐证决策。这使得“澄心斋”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现实,阿哥们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4378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