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65103" ["articleid"]=> string(7) "619695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8章" ["content"]=> string(3848) "
康熙下令追查匿名举报之源,虽未大张旗鼓,但在这消息灵通的紫禁城,无异于一道无声的惊雷。梁九功的手段自然老辣,不过两三日,线索便隐隐指向了永和宫某个不起眼的洒扫宫女,再深究下去,虽无直接证据指向德嫔乌雅氏本人,但其中关联,明眼人一看便知。
康熙听闻回禀,面上不动声色,只淡淡说了一句:“知道了。”心中对乌雅氏的观感,却不可避免地又降了几分。他厌恶这种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尤其还是针对正在做着实事的瑞妃。
此事他并未对青蕊明言,但青蕊从康熙近日来承乾宫时,言语间偶尔流露出的对“搬弄是非者”的厌弃,以及梁九功对她身边大太监德顺若有若无的提点中,已然明了。
她心中冷笑,乌雅氏果然沉不住气了。既然对方已出招,她若一味退让,反倒显得可欺。是时候,该稍稍敲打一下,让她知道,承乾宫并非可以随意构陷之地。
机会很快到来。内务府呈报,今岁由瑞妃主持编纂、刊发至各皇庄的《农桑辑要》,因实用性强,庄户反响极好,多地秋收均有小幅增长,尤以试行堆肥与暖棚技术的几个庄子为甚。内务府循例请旨,对相关庄头及负责推广的官员予以嘉奖,并请示是否扩大试行范围。
康熙阅后心情颇佳,在乾清宫随口与几位近臣议及此事,言语间对瑞妃的“实心用事”多有褒奖。消息传到后宫,又是一阵暗涌。
按宫规,妃嫔有孕或诞育皇子、公主,或于社稷有大功者,其母家可得恩荫封赏。青蕊晋封妃位时,因其功劳甚著,康熙已格外加恩,厚赏了其蒙古母家部落。此次《农桑辑要》见效,虽不及牛痘之功,亦是惠及民生之实绩,循例也可再施恩泽。
青蕊却在这时,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
她亲自前往乾清宫求见康熙。
“皇上,”她行礼后,并未起身,而是依旧跪伏于地,声音清越而诚恳,“《农桑辑要》能见微效,实乃皇上推行之力,内务府督办之功,万千庄户辛勤劳作之果。臣妾不过略尽整理编纂之责,岂敢再贪天之功?且臣妾母家已蒙皇上天恩浩荡,厚赏有加,实不敢再邀封赏。臣妾恳请皇上,若觉此书尚有些许用处,不若将应赏臣妾之恩,转赐于那些在田间地头悉心指导、率先试行的老农庄头,或用于增设义仓,以备荒年。如此,方能激励更多人用心农事,方不负皇上重农恤民之本意。”
她这番话,掷地有声,将自己撇得干干净净,将功劳归于上下所有人,更将可能的赏赐转化为更实际的、惠及底层的举措。姿态之低,用心之公,令侍立一旁的梁九功都暗自咋舌。
康熙看着跪在下方,脊背挺直,目光澄澈的的女子,心中震动不已。他见过太多争功诿过、汲汲营营之人,无论是前朝大臣还是后宫妃嫔。却从未见过如她这般,将送到眼前的功劳和利益如此干脆利落地推开,甚至转而为他、为百姓考虑的。
这不是故作姿态,以退为进。康熙能清晰地感觉到,她是真的不在意这些虚名与赏赐。她在意的,是那本书是否真的帮到了人,是那些实用的技术能否推广开来。
“爱妃……”康熙起身,亲自上前将她扶起,握着她微凉的手,语气是前所未有的温和与郑重,“你之心胸,朕今日方知。你所请,朕准了。不仅准了,朕还要明发上谕,将你今日之言,晓谕相关衙门及皇庄,让所有人都知道,何为‘实心用事’,何为‘公而忘私’!”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437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