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65100" ["articleid"]=> string(7) "619695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5章" ["content"]=> string(3660) "

宫斗的阴影并未远去,但她已然拥有了足够的力量和智慧去应对。她的战场,始终在那更高、更远的地方。下一步,或许该借着康熙对西学兴趣提升的东风,尝试推动一些基础度量衡的统一,或是引导对海外高产作物(如玉米、土豆,此时已少量传入但未推广)更积极的引种试验了。这盘引导时代的大棋,她正从容不迫地,落下又一枚关键的棋子。

初夏的雷声滚过紫禁城的琉璃瓦顶,带来一阵急雨,洗刷着殿宇间的沉闷。承乾宫内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并非宫人忙碌,而是在青蕊的“格物斋”旁,一间临时辟出的偏殿内,几架经过初步改良的织机正在试运行。

这源于一次康熙的无心之问。那日他见青蕊又在翻阅关于纺织的杂记,便随口提起江南织造近日呈报,言及民间对宽幅细布需求日增,然现有织机效率有限,成本高昂。青蕊当时并未多言,只说是“或许可在现有飞梭基础上,再思提升纺纱之速,以相匹配”。

这话听在有心钻研的四阿哥胤禛耳中,便成了新的课题。他联合了造办处的工匠,在飞梭已然成熟应用的基础上,开始攻关多锭纺纱的技术。青蕊依旧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她并未拿出珍妮纺纱机的具体图纸,而是通过演示齿轮传动、皮带轮增速等基础机械原理,启发工匠们去构思如何用一个主动轮,带动多个纱锭同时旋转。

过程自然曲折反复。齿轮咬合不精准、纱线易断、转速控制不稳……问题层出不穷。但胤禛和工匠们却乐此不疲,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排除了一种错误可能,距离成功更近一步。青蕊则在一旁,用炭笔在糙纸上记录着每一次试验的参数和结果,引导他们建立初步的“实验数据”概念。

此刻,偏殿内机杼声雷动。三架经过无数次调试的改良织机正在运转。与传统的织机相比,它们不仅配备了飞梭,更在纺纱部分实现了初步的“多锭”化,虽然仅能同时带动三个纱锭,且仍需人工喂棉、接头,效率远未达到极致,但比起旧式单锭纺车,速度已然提升了数倍!织工熟练地操作着,梭飞纱走,原本需要数日才能织就的布匹,如今眼看着便能成型。

康熙被青蕊请来“观看小玩意儿进展”时,见到的便是这番景象。他站在殿门口,并未立即入内,目光锐利地扫过那轰鸣的机器和飞速成型的布匹,脸上看不出喜怒。

“皇上,”青蕊在他身侧轻声解释,“此乃四阿哥与造办处工匠们,依据齿轮传动之理,尝试改进的多锭纺纱织机,尚在试验阶段,粗糙得很。”

康熙缓步走入,胤禛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上前行礼,小脸上带着紧张与期待。工匠们也纷纷跪倒在地。

“起来吧。”康熙走到一架织机前,仔细观瞧那复杂的齿轮组和飞梭机构,又伸手摸了摸刚刚织出的一小段布匹,质地均匀,幅面宽阔。“一日能出多少?”他问向负责记录的工匠头目。

那工匠头目激动得声音发颤:“回……回皇上,若原料充足,操作熟练,一日……一日能出往日三四倍之数!”

三四倍!康熙眼中终于闪过一丝震动。他深知纺织乃民生之本,亦是赋税重项,效率提升意味着什么,他比谁都清楚。他看向胤禛,语气缓和了些:“做得不错。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了吗?”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437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