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65099" ["articleid"]=> string(7) "619695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4章" ["content"]=> string(3591) "
“爱妃所言,深得朕心。”康熙点了点头,心中的震撼渐渐化为一种开阔的思索,“知其理,善其用……不错。无论是这望远镜,还是那型煤,或是牛痘之法,皆是明证。若固步自封,拒新知于门外,实非明智之举。”
他走到青蕊身边,与她一同仰望星空,帝妃二人在这静谧的夜晚,仿佛超越了身份的界限,成了两个共同探索未知的同行者。
“朕有时觉得,”康熙的声音在夜风中显得格外低沉,“与你说话,总能有些新的收获。这六宫之中,论才情品貌者众,可能如你这般,与朕论天地、谈格物、思民生者,唯你一人。”
这话语里的认同与亲近,已远超寻常的帝王恩宠。青蕊心中微暖,垂首道:“皇上过誉了。臣妾不过是凭着一点好奇心,胡乱琢磨,能得皇上不弃,与臣妾说这些,是臣妾的福分。”
“非是过誉。”康熙语气肯定,“你之心性,沉静通透,不慕虚华,专注于实学,于朕,于大清,皆是幸事。”
这一次,他没有再停留,留下这句分量极重的话,便起驾回了乾清宫。但青蕊知道,今夜这场观星论道,无疑将她在他心中的地位,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基于智力共鸣与精神契合的独特联结。
翌日,康熙便下旨,让钦天监会同南怀仁等传教士,更系统地整理、翻译西洋关于天文、地理、历法的书籍图册,择其可信者进呈御览。同时,也默许了内务府对望远镜等西洋仪器的进一步研究和仿制。这无疑是一个信号,表明康熙的统治心态更加开放,对西学的接受度在提高。
这一切,自然又被密切关注帝王动向的德嫔乌雅氏看在了眼里。她听闻皇上昨夜与瑞妃观星至深夜,又下了那样一道旨意,心中的危机感几乎达到了顶点。瑞妃凭借的,已不仅仅是那些“奇技淫巧”,她似乎正在以一种更可怕的方式,影响着皇上的思想和决策!这远比获得一些物质赏赐或暂时的圣宠要可怕得多!
乌雅氏感到一阵无力。她精于算计,熟谙后宫规则,懂得如何利用子嗣、如何经营人脉、如何展现才情以固宠。可瑞妃走的,完全是一条她看不懂、也无法复制的路。她不争宠,不结党,甚至不怎么在意华服美饰,只是沉浸在她那些“格物”世界里,却偏偏能引得皇上频频驻足,甚至引为知己!
“不能再等了……”乌雅氏抚摸着腕上的玉镯,眼神逐渐变得冰冷而坚定。她必须想办法,哪怕不能一举扳倒瑞妃,也要在她那“完美无瑕”的形象上,撕开一道口子。
而承乾宫内的青蕊,对即将到来的风浪似有所觉,却又并不十分在意。她正忙着整理一份关于“标准化”的初步构想。型煤压模器械的研制过程,让她看到了统一规格、分工协作的雏形。她打算以宫内器物制作为例,比如宫女们统一使用的针线筐、或是太监们传递物品的食盒,尝试制定简单的尺寸和工艺标准,看看是否能提升制作效率和整齐度。这只是一个微小的实验,却可能在未来孕育出巨大的变革力量。
她站在书案前,窗外是承乾宫庭院中欣欣向荣的绿意。康熙的信任,自身稳固的地位,以及正在悄然发芽的各项“种子”,都让她对前路充满了信心。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4377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