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65096" ["articleid"]=> string(7) "619695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2章" ["content"]=> string(3593) "

“皇上,此物之妙,在于这两端透镜。”青蕊将望远镜递还给康熙,指着目镜和物镜解释道,“光线穿过不同形状的透镜,会发生偏折,这物镜能将远处景物汇聚成像,而这目镜则如同一个放大镜,将此像再次放大,映入眼中。其原理,与臣妾平日给阿哥们玩的凹凸透镜游戏,实则同源。”

她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了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再次将高深的科技与基础的格物知识联系起来。

康熙把玩着望远镜,若有所思:“同源之理……如此说来,这世间万千变化,背后或许皆有简朴之道可循?”

“皇上圣明。”青蕊含笑应道,“格物致知,便是要剥开纷繁表象,探寻其下不变的规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康熙看着她沉静的侧脸,在午后阳光下泛着如玉的光泽,心中那点因她影响力而产生的疑虑,似乎又被这纯粹求知的氛围冲淡了些。与她相处,总能让他在繁杂的政务之外,感受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与宁静。

“爱妃真乃朕之解语花。”康熙放下望远镜,轻轻握了握她的手,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与纵容。

这并非男女之欲的浓烈,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契合与欣赏。青蕊能感觉到,康熙正在逐渐将她视为一个特殊的、可以交流思想的存在,而不仅仅是后宫妃嫔中的一个。

这份独特的“宠爱”,比任何珠宝华服都更让青蕊安心。她知道,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走对了。

型煤在试用中不断改进,压模的器械也在工匠的努力下初具雏形。京西煤矿那边,虽然还没有根本性的安全变革,但工部在康熙的督促下,也开始更认真地对待通风与支护问题,至少不再像以往那样漠视。

青蕊站在承乾宫高高的月台上,望着紫禁城外隐约的方向。她知道,自己播下的种子,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颗接一颗地悄然发芽。

宫斗的暗涌并未完全平息,但她已然拥有了足够的力量和智慧去应对。她的目光,早已超越了后宫的一方天地,投向了那更广阔的、关乎国计民生的未来。

下一步,或许该考虑,如何将“标准化”与“流水线”的初步理念,借着某些机会,悄然引入到官营手工业中了。而这,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项目,以及,康熙更加稳固的信任。时机,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型煤的试用与推广在內务府的操办下,如同投入池中的石子,漾开的涟漪虽不剧烈,却持续扩散。几个试用点的反馈陆续汇总,燃效提升、烟尘减小的优点显而易见,尽管压模器械尚不完善,导致成本略高,但其前景已让负责此事的官员看到了希望。消息传到前朝,一些务实派的臣工对这位深居后宫却总能触及实务关键的瑞妃,评价又高了一层。

承乾宫内,青蕊的生活节奏并未因外界的赞誉或揣测而改变。她依旧每日打理她的“试验田”和暖棚,番茄已然收获了数茬,除了进上康熙和赏赐宫人,她还试着用富余的果实熬制了些许番茄酱,其独特的酸甜风味,很得其木格和德顺这些身边人的喜欢。那本《农桑辑要》因其实用性,甚至在江南一些注重农事的地方官中也开始私下传抄,青蕊“瑞妃”的名号,伴随着“祥瑞”与“实干”的标签,声誉日隆。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4377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