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64852" ["articleid"]=> string(7) "619693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5章" ["content"]=> string(2570) "宣言’,陈警官和几十位警员,都听得一清二楚。

你那个遥控器,”林晚看着她手中的东西,眼神带着一丝怜悯,“信号频段M早就锁定了,他有一百种方法让它失灵。

你精心搭建的舞台,从一开始,就在我们的镜头之下。”

苏婷脸上的狂笑瞬间凝固,如同破碎的面具。

她低头看向摄像机,直播间的弹幕早已从看戏变成了惊恐和谴责,屏幕被“疯子”、“可怕”、“警察快抓她”刷满。

她想象中的永恒传奇,变成了大型社死现场。

“不……不可能!

我是艺术家!

我是神!”

她尖叫着,疯狂地按动遥控器,然而毫无反应。

这时,陈警官带着警员破门而入。

在苏婷被制服、戴上手铐的那一刻,她依旧死死地盯着林晚,眼神里充满了被夺走玩具般的怨毒和不甘,嘴里反复念叨着:“你们不懂艺术……你们毁了我的杰作……”林晚最后看了一眼这个曾经的朋友,转身离开了这个充满尘埃与疯狂的房间。

楼道外,阳光刺眼,城市的喧嚣扑面而来,带着鲜活而粗糙的烟火气。

M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带着如释重负的疲惫:“结束了,老板。”

“不,”林晚深吸一口并不算清新的空气,看着街上熙熙攘攘、为各自生活奔波的人群,轻声说,“是开始了。”

几天后,林晚关闭了那个拥有数百万粉丝的vlog账号。

她没有解释,没有卖惨,只留下一个空空如也的主页。

然后,一个名为真实刻度的新媒体调查平台悄然上线。

简介只有一句话:“测量现实与谎言之间的距离。”

第一个专题,名字叫《“镜中人”的审判:论被表演的真实与被遗忘的共情》。

她没有出现在镜头前,只作为幕后策划。

文章冷静、客观地剖析了整个事件,探讨了社交媒体时代的身份焦虑、数据隐私的滥用、极端意识形态的滋生,以及,在流量狂欢下,个体命运的脆弱与坚韧。

偶尔,在深夜赶稿的间隙,她会泡一杯咖啡,看着窗外。

楼下的便利店依旧亮着灯,外卖小哥飞驰而过,邻居家的炒菜香味会顺着窗户飘进来。

她失去了一个闺蜜,一段虚构的完美人生,却触摸到了生活粗粝而坚硬的本质。

那些曾经的恐惧与愤"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437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