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60471" ["articleid"]=> string(7) "619623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9章" ["content"]=> string(2616) "。

“何书记,这满山都是的草,真能卖钱?”

“光靠野生的不行,但我们能不能自己种?”

我提出了大胆的想法,“咱们村的山地环境,正好适合重楼生长。

如果规模化、规范化种植,说不定能成!”

为了说服大家,我自掏腰包,请来了省农科院的专家进山考察。

专家确认了我的判断,并表示愿意提供技术指导。

这下,村民们的热情被点燃了。

说干就干。

我利用自己的政策知识,帮助村里成功申请到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扶持资金和扶贫小额贷款。

我们成立了石泉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由石支书任理事长,我负责跑市场、联系销路。

第一批,我们开辟了五十亩林下示范基地,精心培育重楼苗。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有村民担心风险,犹豫不决;有次山洪冲毁了一部分苗床,大家心疼不已;还有技术难题,比如病虫害防治。

每当遇到困难,我就组织大家开会商量,请专家远程指导,我自己也泡在田间地头,和村民们一起流汗。

慢慢地,村民们看到我这个从市里来的“官”,不是来镀金的,而是真把他们的事当自己的事,真心实意地想带领他们脱贫,态度也从最初的观望、怀疑,变成了信任和支持。

他们开始叫我“老何”,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跟我讲。

除了重楼,我们还根据山地条件,引进了高山冷水米种植,放养生态黑猪,规模都不大,但品质极佳。

我利用以前的人脉,帮村里打通了电商销售渠道,注册了“石泉山珍”商标,我们的农产品逐渐有了名气。

两年时间,石泉村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新修的水泥路通到了村委会,不少村民翻新了住房,合作社年底分红,每户都拿到了实实在在的钞票,孩子们的脸上有了更多笑容。

最让我欣慰的是,有几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希望,主动回来了,加入了合作社。

一天,我正在和村民一起给重楼除草,手机响了。

是儿子何斌发来的信息,是一张北航的录取通知书照片!

后面跟着一句话:“爸,我考上了!

你是我的榜样!

等我毕业,我也要像你一样,为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

那一刻,山风吹过,带着泥土和药材的清香,我站在田埂上,"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4188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