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56444" ["articleid"]=> string(7) "6195945" ["chaptername"]=> string(7) "第4章" ["content"]=> string(2573) ",我记住你了。”

她往前走了一步,几乎与我平视(虽然她比我略高一点),声音带着挑衅:“别让我失望。”

我转身,背对着她挥了挥手,没有回应。

心跳在胸腔里平稳有力。

林晚舟,前世的那桶拖把水,这一世,我会用另一种方式,让你“还”回来。

赌约,就此立下。

走进明德国际宏伟的校门,我将巷口的插曲暂时抛诸脑后。

第一个小目标已经明确:即将到来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项目主题:低成本、高质量石墨烯的工业化制备路径初探。

我要用绝对的技术实力,碾压一切资本堆砌的光环,拿到一等奖,以及那份至关重要的——中科院大佬的推荐信。

3 科研·石墨烯大奖“我的工艺可实现高质量石墨烯,综合成本控制在每克1.2元人民币。”

全国青少年科创赛答辩现场,评委席上响起几声压抑不住的嗤笑。

十分钟后,电镜检测结果出炉,全场起立,掌声雷动。

目标明确后,我需要一个实验室。

凭借奥数风波带来的小小名气和我那份超越年龄的“沉稳”,我说服了本市大学一位醉心学术、不拘一格的材料系老教授。

在考察了我那份逻辑严密、构想大胆的实验方案后,他破例给了我一张门禁卡。

<此后无数个夜晚,大学材料楼的灯光总有一盏为我而亮。

100组对比实验,变量精确到毫厘。

关键在于微波剥离法的温度控制——650℃,一个需要极致精准的临界点。

过高则结构破坏,过低则纯度不足。

我守着仪器,眼睛熬得通红,记录着每一次细微的数据波动。

当第101次实验结束,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初步结果显示,成功制备出层数稳定在3层及以下的石墨烯薄膜。

窗外天光微亮,我知道,第一步,走稳了。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现场,气氛庄重。

台下坐着五位白发苍苍的院士,他们的目光锐利,能洞穿任何华而不实的泡沫。

轮到我上场。

十分钟,我摒弃所有冗长前言,直接切入核心——“氧化还原辅助微波剥离法”制备石墨烯的新工艺。

PPT上流程图清晰简洁,反应机理、参数控制、成本核算,数据翔实,逻辑环环相扣。

当我报出“综合成本每克"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3957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