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55291"
["articleid"]=>
string(7) "619583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2章"
["content"]=>
string(2568) "如还在翰林院坐冷板凳的编修赵启明,以及在都察院默默无闻的御史周振邦。
他并未过多结交,只是以文会友,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赴任吴县,沈砚展现出了与他年轻外表不符的老练与手腕。
他明察秋毫,清理积案;劝课农桑,兴修水利;鼓励商贸,整顿市容。
不过一年,吴县便政通人和,百姓称颂。
而林薇则以知县夫人的身份,在内宅交际中如鱼得水,巧妙地与各级官员的家眷维系着良好关系,同时,她利用林家的商业网络,协助沈砚了解地方民情,甚至暗中引导林家配合沈砚的政令,使得各项政策推行得更为顺畅。
在吴县任上第三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侵袭邻县,灾民流离失所。
沈砚未等上司命令,便果断开仓放粮,并说服林盛带头捐出巨款,联合本地富商,迅速安置灾民,组织生产自救。
因处置得当,吴县境内竟未生乱象,与邻县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
此事传入京城,引起了朝野关注。
那位曾与沈砚有一面之缘的御史周振邦,正值壮年,心怀正气,得知此事后,上书力陈沈砚之功,称其“临危不乱,恤民如子,实乃干吏”。
奏折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而此时,沈砚通过林家商队建立的信息网络,捕捉到了一个关键信息:三皇子一党,正在暗中筹划一件大事,意图扳倒支持太子的户部侍郎,而他们选择的突破口,正是与那位侍郎有姻亲关系的苏州林家!
罪名是“勾结漕帮,走私贩盐,牟取暴利,动摇国本”!
时机到了。
沈砚立刻密信一封,通过隐秘渠道,送给了在京的周振邦。
信中并未直接指控三皇子,而是详细列举了漕运积弊,以及某些官员与漕帮、盐枭勾结的证据线索,其中巧妙地将祸水引向了三皇子麾下的几个关键人物。
同时,他提醒周振邦,近日恐有人欲构陷良商,动摇江南安稳,请其密切注意。
周振邦得信,结合自己之前的调查,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阴谋气息。
他不动声色,暗中布局。
果然,不久后,便有御史上书弹劾林家,言辞激烈,罪证“确凿”。
然而,没等三皇子一党发力,周振邦便联合几位清流官员,抢先发难,直指漕运与盐政背后的黑手,抛出了部分沈砚"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389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