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53437"
["articleid"]=>
string(7) "6195595"
["chaptername"]=>
string(7) "第6章"
["content"]=>
string(2616) "得。
接下来的几周,生活像被按下了快进键,以一种失真的节奏展开。
曾经对我紧闭大门的出版社主编,此刻在电话里的声音谦卑得近乎谄媚。
我的邮箱被专访邀约塞爆,其中不乏那些曾将我拒之门外的权威媒体。
我坐在依旧堆满杂物的旧公寓里,接听着来自世界中心的赞美,仿佛有两个割裂的世界在此刻重叠。
指尖划过崭新的、印着我名字的合同,那种触感真实又虚幻。
甚至有一位著名的评论家在专栏里宣称,他“偶然”读到了《虚空之影》的网络连载版,惊为天人,并严厉指责出版界埋没了人才。
这一切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精准地推着前进,严丝合缝地指向那个我写下的结局。
而我和苏晴的关系,也在“自然”地升温。
我们因画廊的展览讨论而频繁见面,聊艺术,聊生活。
她欣赏我的“才华”和“见解”,那种被真正欣赏的感觉,像毒品一样令人上瘾。
我小心翼翼地扮演着那个被命运(或者说,被我的笔)推到她面前的、恰到好处的男人。
直到那个微小的“异常”出现。
<那是一次晚餐后,我们沿着河岸散步。
晚风轻柔,气氛正好。
我兴致勃勃地提起我们“一起”在“城市迷宫”先锋艺术展的见闻,甚至描述了她当时对那个齿轮装置的评价。
苏晴安静地听着,唇角带着惯有的微笑。
但在我话音落下后,她微微歪头,那双清澈的眼睛里掠过一丝纯粹的、未经修饰的困惑。
“那个展览我的确知道,”她语气轻柔,却像一把小锤敲在我心脏上,“但印象很模糊了……你确定,我们是一起去的吗?”
我的世界仿佛静音了一秒。
我立刻掩饰地笑了笑,用“可能记混了”搪塞过去。
但在那之后,我像个侦探一样开始小心翼翼地测试:我提及另一次“共同”的旅行,她附和了景色,却记错了我们“入住”的民宿名字。
那些我书写的、浓墨重彩的“共同回忆”,于她而言,只是一些褪色的、边缘模糊的背景板。
那个夜晚,我失眠了。
回到家,我疯狂地翻看笔记本。
那些关于我和苏晴的条目早已消失无踪,如同从未存在。
可我的记忆如此鲜明。
是哪里出了错?
规则并非万能?
还是说,"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3795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