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52237" ["articleid"]=> string(7) "619539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5章" ["content"]=> string(3823) "

七日后,膳情总驿轰然落成。

正门之上没有牌匾,只悬挂着一口巨大的玄铁锅。

铁锅底部,镌刻着四个龙飞凤舞的古篆大字——民饥朕饥。

开坛首日,苏锦绣登上高台,当着万千百姓与各方探子的面,宣讲她亲手写就的《膳政法例十三条》。

她宣布,自今日起,膳情总驿将协同全国快报站,核查天下粮情。

凡有官员隐瞒灾情、篡改粮价、以次充好者,一经核实,即刻昭告天下,人尽皆知!

说完,她缓缓转身,望向那高耸的宫墙,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轻声道:“娘,您看到了吗?现在,不是谁都能随随便便进厨房了— —而是厨房,终于走到了金銮殿的跟前。”

就在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皇陵深处,萧北辰独自一人走入他祖父的墓室。

他点燃一根火折子,火焰映照着他深邃的眼眸。

他点燃的,是一本烧去了封面的陈旧日志。

火焰舔舐着泛黄的书页,缓缓展开。

在日志的最后一页,一行被血色浸染过的字迹,在火光中若隐若现:

“待火鸟重临,江山可易。”

膳情总驿开坛三日,荒村不再是荒村。

人潮如织,从四面八方涌来。

有人徒步百里,只为一碗热饭;有人抱着骨瘦如柴的孩子,在铁锅前跪下磕头。

那口悬于门楣的玄铁巨锅,在晨光中泛着冷峻的光,锅底“民饥朕饥”四字,像一道无声的审判,压得整个京城都喘不过气。

苏锦绣立于高台之上,一袭素布青裙,发间无钗,却比当年尚书府那位锦衣玉食的少夫人更令人不敢直视。

她命人在锅下设“诉苦轮值台”,凡登台者,须自陈灾情——是哪一州断粮,哪一县强征,哪一家因官仓不开而饿死老幼。

每讲完一段,便赐一碗糙米饭,外加一枚铜牌。

牌上刻着编号与驿站印记,可在全国三十处合作米铺兑换半斤救命粮。

起初百姓畏缩,只敢低头啜泣。

直到一个老农颤巍巍爬上台,哭诉柳河县令谎报丰收、实则颗粒无收,家中三子两女相继饿毙。

话未说完,已伏地痛嚎。

苏锦绣亲自舀了一碗饭递过去,轻声道:“您说的每一句,我都记下了。”

那一夜,快报站灯火通明。

小石头带着五支信队连夜出发,将三百七十二条灾情口供送往各地分驿。

天未亮,京南街头已有孩童传唱新曲:“铁锅煮的是良心饭,绣娘听的是百姓冤。”

初七,第一期《揭账榜》贴出。

白墙之前,万人驻足。

“隆丰行,柳河仓,霉米掺皂角粉,售价高于市价两成。”

“永济库,江陵道,赈灾粮转卖富户,每石抽银三钱。”

“通漕帮,借疏浚之名敛财八万贯,河道未清一寸。”

名单赫然列着二十七家权贵关联商号,连户部某侍郎的姻亲都赫然在列。

当夜,京南三大米行连夜撤货,掌柜卷铺盖逃遁。

城中米价应声下跌一成。

有老妇攥着铜牌在米铺前放声大哭:“我儿子要是早知道有这一天,就不会活活饿死在田埂上了!”

户部震怒。

次日清晨,两名差官带十名衙役直闯总驿,喝令查封账册,罪名是“私设刑堂,蛊惑民心,妄议朝政”。

苏锦绣正在灶神堂核对第三批快报编码,闻报抬眼,神色不动。

她缓缓起身,亲自领路,将三人引入后院密室。

推开门,三大箱登记簿整齐码放,每本封皮上都写着日期与负责人姓名。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375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