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49913" ["articleid"]=> string(7) "6195245" ["chaptername"]=> string(7) "第6章" ["content"]=> string(2688) "全息投影中几个闪烁不定的节点。

“系统运行稳定性在超过七十二小时后,这几个关键节点会出现概率性的数据丢失和逻辑紊乱。

我们试了很多方法,效果都不理想。”

几位研究员模样的中年人走过来,向李将军汇报情况,语气沉重。

“将军,我们怀疑是底层架构存在固有缺陷。”

“重新设计架构,时间和成本都太高了。”

李将军看向我:“青鸟,你怎么看?”

我没有立刻去看全息投影,而是走到旁边的一个控制台前,调出了近一个月来的系统运行日志和错误报告。

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快速跳动,一行行代码,一条条数据流在我眼前掠过。

指挥中心里安静下来,不少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新来的、如此年轻的“顾问”。

几分钟后,我停下了动作。

“不是架构缺陷。”

我的声音清晰地回荡在指挥中心。

那位刚才发言的研究员皱眉:“不是缺陷?

那如何解释……”“是过度保护引发的内耗。”

我打断他,调出我标记出的几段代码和参数曲线,“看这里,第三、第七冗余协议,还有这个动态校验模块。

它们在追求绝对安全的同时,互相掣肘,在高负载下形成了共振干扰。

就像给引擎上了太多刹车,它跑不起来,还会自己磨损自己。”

我调出模拟分析界面,将我的推断可视化。

“解决方案?”

李将军言简意赅。

“做减法。”

我回答,“剥离不必要的冗余层,保留核心动力。

用更高效的动态平衡算法替代僵化的静态保护。”

“这太冒险了!”

另一位老专家反对,“剥离保护层,系统脆弱性会指数级增加!”

“不会。”

我调出基于新算法的模拟运行结果,“看,新的系统像水,遇到阻碍会绕行,会适应,会学习。

它的‘韧性’来自于自身的灵活性,而不是外部的‘硬度’。

在模拟攻击下,它的存活率和自我修复能力,远超现有模式。”

全息投影上,新的模型流畅运行,展现出强大的自适应和进化能力。

质疑的声音渐渐小了。

李将军眼中闪过锐光:“需要多久能完成初步验证和部署?”

“给我一个小组,七十二小时。”

我平静地说。

“好!”

李将军当即拍板,“从现在起,成立‘深蓝’稳定性攻坚组,青"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367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