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45380" ["articleid"]=> string(7) "6194932"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4章" ["content"]=> string(2540) "看”了沈渊一眼,然后缓缓地、缓缓地,沉入了那口仿佛连接着幽冥的古井之中。

随着她的下沉,翻涌的井水逐渐平息,那汩汩外冒的黑水也停止了,弥漫在空气中的浓烈恶臭,开始慢慢消散。

一切,重归死寂。

只有地上湿漉漉的水渍、沈渊身上的伤痕和血迹,以及那口依旧张开一道缝隙的古井,证明着刚才发生的一切,并非噩梦。

6 尾声沈渊连滚带爬地逃离了铭石楼,连留在祖屋的行李都没敢回去拿,发疯似的驾车冲出了开平,返回了他所在的城市。

他大病了一场,高烧不退,胡话连连,在医院里躺了整整一个星期才逐渐恢复。

病愈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匿名渠道,联系了几家有影响力的媒体和地方文史研究机构,将他所了解到的关于阿娣的悲剧(隐去了所有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灵异部分),以及铭石楼古井可能藏有遗骨的信息,详细地披露了出去。

他寄去了地窖中找到的那几件婴儿衣物作为物证,并强调了那段被刻意掩埋的历史悲剧。

很快,“开平碉楼惊现民国沉井惨案”、“铭石楼母子骸骨重见天日”之类的新闻标题占据了当地媒体的头条,并引发了不小的社会关注。

官方介入调查,果然从铭石楼后院的古井中,打捞出了一大一小两具纠缠在一起的骸骨。

经过人类学鉴定,确认是大约民国时期的一对母子。

尽管具体的身份和姓名已难百分之百考证,但这段悲惨的往事,终究是在尘封数十年后,以这样一种方式,重见天日。

沈渊发表在《诡闻录》上的专题报道,摒弃了以往猎奇的风格,以严谨而深沉的笔触,还原了那段历史背景下个体的苦难,引发了读者对历史、人性和乡村伦理的深刻反思,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生活似乎重新回到了正轨。

但沈渊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永远改变了。

他辞去了《诡闻录》的工作,再也无法接触任何与灵异、恐怖相关的题材。

他甚至对黑暗和水声产生了轻微的心理阴影。

他开始尝试接受心理治疗,努力让自己相信,在开平经历的一切,都只是极度疲劳、心理暗示和巧合共同作用下的集体幻觉。

那频谱分析图上的人脸,是软件算法缺陷;那镜"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359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