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44778"
["articleid"]=>
string(7) "6194814"
["chaptername"]=>
string(7) "第2章"
["content"]=>
string(2544) "陈砚之冲进火海的时间。
她握着怀表坐在树下,眼泪砸在表壳上,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
转身时,看见个穿民国学生装的姑娘,手里拿着半张照片,和她手里的正好能拼成完整的一张。
姑娘笑着问:“你也在等陈先生吗?
他说,等巷口的灯亮三次,就带我们去找账本里记着的那些人。”
林晚猛地抬头,看见巷口的路灯次第亮起,每盏灯的光影里,都站着个模糊的身影,有穿蓝布衫的妇人,有戴棉帽的老人,还有系着红领巾的孩子。
而那盏铜制马灯,正悬在槐树枝头,灯芯重新燃起,暖黄的光映着照片上青年和少女的笑脸,在夜色里轻轻摇晃。
怀表突然“咔嗒”一声,指针开始转动,指向三点十五分。
林晚听见风里传来细碎的说话声,像是无数人在轻声说:“等你很久了。”
她握紧手里的半张照片,看着眼前逐渐清晰的人影,忽然明白,外婆守了一辈子的不是灯,是无数人没说出口的“再见”。
而此刻,巷口的灯亮了,那些被战火隔断的等待,终于要在暖光里,慢慢重逢。
旧巷灯盏(续)林晚的指尖还沾着槐树皮的粗糙,那穿民国学生装的姑娘已走到她面前。
姑娘的布裙下摆沾着些草屑,手里的半张照片边缘磨得发毛,恰好能和林晚掌心的那半严丝合缝——照片里青年的袖口,正挨着少女别着干花的发梢。
“我叫苏晓棠,”姑娘的声音像浸了老巷的月光,软而清亮,“民国二十七年冬,我跟着陈先生学算术,他总说等开春了,要教我们认巷口那棵槐树上的年轮。”
林晚刚要开口,树洞里的怀表突然发出“嘀嗒”声,指针跳过三点十五分,竟往回倒转了两格。
她抬头看巷口,那些次第亮起的路灯下,模糊的人影正慢慢清晰:穿蓝布衫的妇人手里挎着竹篮,篮沿露出半块麦饼;戴棉帽的老人拄着拐杖,拐杖头雕着朵槐花;系红领巾的孩子手里攥着纸鸢,鸢尾还沾着些当年的硝烟味。
“他们是……”林晚的声音发颤。
苏晓棠往槐树上指了指,那盏铜制马灯的光正越扩越广,把老巷的青砖地照得发亮:“是账本里记着的人。
陈先生说,那本账本记的不是钱,是乡亲们托他保管的念想——王阿"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358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