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36152" ["articleid"]=> string(7) "619276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0章" ["content"]=> string(3967) "
看到这第一条,南方的官员们,齐刷刷地低下了头。
而北方的官员们,则是挺直了腰杆,神情复杂。
朱元璋对此倒是没什么反应,这事儿他已经知道了,确实是经天纬地之才。
可接下来的一条,就让他坐不住了。
二:力排众议,辅佐永乐大帝迁都北平,定‘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万世国策。(出自《帝国首辅传》第六卷,第三十一页)
迁都北平!
这四个字,像是一块巨石,狠狠砸进了奉天殿前这片人海里。
所有人都懵了。
迁都?
从应天府,迁到那个鸟不拉屎的北平?
那可是直面蒙古草原的前线!
把国都定在那儿,那皇帝不是天天活在刀口上?
“胡闹!简直是胡闹!”
一名御史当即就跳了出来,痛心疾首,“国都乃天下之本,岂可轻动!北平乃边塞苦寒之地,如何能为京师!”
“况且天子坐镇边关,一旦有失,国将不国啊!”
他的话,引起了绝大多数文官的共鸣。
可朱元璋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他的第一反应也是荒唐,可细细一想,一股寒意,却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好!
好一个天子守国门!
守着应天府这温柔乡算什么本事?
自己当皇帝,就是要站在天下安危的最前线!
这个决策,简直是想到他心坎里去了!
可一想到做出这个决策的是逆子朱棣,而提出这个决策的是妖孽木正居,朱元璋的心情,就又变得无比复杂。
天幕上,那孩子还在奋笔疾书。
三:主导编纂《永乐大典》,合万古之智,开万世太平,其书规模之浩大,古今无出其右者。
(出自……算了,这玩意儿太多了,整整三卷都是讲这个的,写不下。)
《永乐大典》?
这又是什么?
翰林院的学士们,听到这个名字,眼睛瞬间就亮了。
合万古之智?
这是何等的气魄!
朱元璋看着那句“写不下”,嘴角又是一阵抽搐。
又是写不下!
怎么到了他木正居这儿,什么都写不下?
咱的功绩,怎么就那么好写?
紧接着,是第四条,第五条……
四:设内阁,立票拟,完善文官制度,弥补太祖废相之缺憾。
五:通运河,开海禁,遣郑和下西洋,使煌煌大明之富强与威严播扬于四海八荒,彼时万国来朝,八方来拜,威震海内,四夷宾服。
六:......
.......
十八: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
一条条,一桩桩,任何一件拎出来,都足以名垂青史。
可现在,这些不世之功,全都集中在了一个人的身上。
奉天殿前,之前那些对木正居还有些许轻视的文官,此刻已经彻底没了脾气。
他们看着天幕上的那些功绩,再想想自己平日里为之沾沾自喜的那些“政绩”,只觉得羞愧难当。
跟人家比起来,自己那点东西,算个屁啊!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
可没过多久,随着第一名户部官员率先反应过来,整个文官集团短暂沉默后,瞬间炸了锅!
“疯了!他疯了!”
“官绅一体纳粮?这是要掘我等读书人的根啊!”
“此乃万世恶法!与富争利,与士争利!必将天下大乱!”
无数官员面红耳赤,捶胸顿足,仿佛看到了世界末日。
他们之所以寒窗苦读,为的不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题名,享受不纳粮、不纳税的优待吗?
这木正居竟然要为了一群农民,将这千百年来的规矩,一把给掀了?
而朱元璋,则是彻底麻了。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292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