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22431" ["articleid"]=> string(7) "6190353" ["chaptername"]=> string(7) "第7章" ["content"]=> string(2798) ",谁先撑不住。

第一步,证据。

我调出手机通话记录,找到七月十五日凌晨的那个120呼叫。

截图,备份到云盘。

这是时间锚点,证明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呼叫专业救援。

然后,我开始搜索。

关键词:“心肺复苏肋骨骨折概率”、“见义勇为法律责任”、“非法行医认定标准”。

大量的信息涌出来。

医学论文,法律案例,新闻报道。

我一条条看过去,眼睛盯着屏幕,像一头潜伏的猎豹。

心肺复苏导致肋骨骨折,尤其对老年人,发生率高达30%以上。

这不是操作失误,这是有效按压的必然代价。

多个权威医疗网站都明确指出了这一点。

一个本地的法律咨询论坛里,有个类似的案例。

有人救了溺水者,按压导致肋骨骨折,被索赔。

下面的律师回复很明确:在紧急情况下,为挽救生命实施的必要救助,即使造成损伤,原则上不承担民事责任。

关键在于“必要性”和“紧急性”。

必要性。

紧急性。

我闭上眼,那天晚上的画面再次清晰。

老陈头青紫的脸,冰冷的皮肤,没有脉搏的脖颈。

必要性,毋庸置疑。

紧急性,刻不容缓。

我睁开眼,继续搜索。

“陈守礼锦绣家园”。

试试看。

没有直接结果。

老家伙不是什么名人。

换个思路。

他住院的医院,病历。

那才是关键。

我怎么拿到?

我不是医生,没权限调取。

硬闯不行。

我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

需要一个人。

一个能接触到病历,又愿意帮我的人。

10.脑海里闪过一个人影,张薇。

大学同学,学护理的,毕业后进了市里一家三甲医院,好像就是老陈头住的那家。

以前同学聚会还聊过几句。

关系不算铁,但也没交恶。

试试。

我拿起手机,找到她的微信。

“张薇,在吗?

有点急事想咨询一下,关于医疗记录的。”

我发了过去。

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

几分钟后,屏幕亮了。

“林跃?

什么事?”

我组织了一下语言,尽量简洁客观地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隐去了老陈头的名字和具体地址,只说邻居。

重点强调了我急救,对方现在反咬我非法行医索赔五十万。

“我需要他当时的入院记录,急诊科的,特别是关于心脏骤停的诊断,以及……以及肋"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2397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