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17369" ["articleid"]=> string(7) "6189642"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3章" ["content"]=> string(2538) "理解他、看得起他、并愿意帮助他成功的人。

他称呼陈希为“希哥”时,语气里充满了发自内心的敬仰。

<为了不辜负“希哥”的期望,为了跟上团队的节奏,李伟几乎切断了与过去所有朋友的联系。

他觉得他们“思维僵化”、“无法沟通”,甚至对他们的关心劝告感到厌烦。

他的社交圈,迅速收缩到这个“平台家庭”之内。

他的微信朋友圈,不再有个人生活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每天雷打不动的“正能量”语录、团队活动的热闹合影、以及对“平台实力”和“趋势红利”的转发。

他的整个世界,只剩下一种颜色,一种声音。

他像一块被投入染缸的白布,正在被迅速、彻底地浸染。

他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成长”,都在“蜕变”,变得更有“能量”。

他并不知道,这种所谓的“赋能”,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精神催眠,目的是将他变成一个失去独立判断、完全服从于组织意志、并能为组织源源不断汲取养分的工具人。

他沉浸在这个用谎言和希望编织的甜蜜气泡里,以为自己在飞翔,却不知气泡之外,才是真实的天空。

而托着这个气泡上升的气流,很快就要消散,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无可避免的、坠落的命运。

李伟站在气泡的中央,望着脚下那片被云雾美化过的深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准备迎接下一次“能量”的注入。

四,苦涩的“投入”与“裂变”持续数周的“赋能”培训,像一台高效运转的洗脑机器,将李伟的思维模式彻底重塑。

他不再是最初那个迷茫而警惕的毕业生,现在的他,眼神里时常闪烁着一种被信念点燃的、近乎偏执的光芒。

他坚信自己正走在一条通往财富自由的康庄大道上,任何质疑这条路的人,都被他内心标记为“需要被拯救的、思维落后的人”。

然而,信念并不能直接兑换成佣金。

当他真正开始按照团队教的话术,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分享机会”时,冰冷的现实如同一盆盆夹带着冰碴的冷水,迎面泼来。

他的第一次“市场开拓”选择了大学里关系最好的室友刘明。

他精心组织语言,在微信上热情洋溢地描述了“寰宇平台”的宏伟蓝图和无限商机"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22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