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17368"
["articleid"]=>
string(7) "6189642"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2章"
["content"]=>
string(2656) "那种想要帮助朋友、带他走出困境的迫切感!
再来一遍!
要带着能量!”
李伟深吸一口气,努力调动情绪,放大音量,甚至加上了手势:“兄弟!
我正是因为把你当最好的朋友,才有这个好事第一个想到你!
我难道会害你吗?
你看看我现在的变化……”“好!
有点意思了!”
王磊点点头,“但肢体语言还不够开放!
要张开双臂,拥抱你的客户!
记住,我们不是在推销产品,我们是在分享机会,是在帮助他人!”
在这种反复的、近乎仪式化的演练中,李伟的自我意识被一点点磨蚀。
他开始习惯用平台那套特定的话术体系思考问题,将不符合平台逻辑的观点自动归为“负面能量”和“思维局限”。
他的语言、他的表情、甚至他内心的情感反应,都逐渐与这个群体趋同。
晚上,则常常有更大规模的“激励大会”或“成功分享会”。
有时是线上直播,有时是线下租赁的场地。
内容和李伟第一次参加的类似,但身处其中,感受更为强烈。
灯光、音乐、口号、周围人狂热的眼神和雷鸣般的掌声,构成一个强大的信息茧房和情绪共振场。
每一次,当全场起立,挥舞手臂,齐声高喊“我要成功!
我能成功!
我一定能成功!”
时,李伟都感到一种灵魂出窍般的战栗,一种融入伟大集体的崇高感。
个体理性的微弱声音,早已被这集体的声浪彻底淹没。
陈希,则如同一个无处不在的“神像”。
他并不总是出现,但每次出现,必然是在关键时刻。
当李伟因为某个亲戚的严厉斥责而情绪低落时,陈希会适时地发来一条语音:“小李,被误解是成功者的宿命。
雄鹰从不与麻雀计较,因为它看得更高更远。
你的价值,不需要那些还在底层挣扎的人来定义。”
当李伟在“开拓市场”上取得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进展(比如某个同学愿意来参加一次线上分享会),陈希会在团队群里公开表扬:“看看李伟家人的行动力和悟性!
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标杆!
所有家人为他刷一波鲜花和掌声!”
这种精准的“打一巴掌给颗甜枣”的策略,以及“精神导师”的人设,让李伟对陈希的依赖与日俱增。
他开始觉得,陈希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真正"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22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