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16069"
["articleid"]=>
string(7) "6189497"
["chaptername"]=>
string(7) "第8章"
["content"]=>
string(2652) "试探我查到了多少?
还是另有目的?
U盘是她故意留下的?
是警告?
还是……求救信号?
巨大的钩子已经埋下。
我知道,我触碰到了这场网暴风暴真正的风眼。
第六章:将计就计,极限心理博弈我没有声张,悄悄备份了U盘里的内容。
接下来的几天,我表面不动声色,照常接诊、直播,甚至在一次直播中,刻意流露出一些“虽然被陷害但已看开,只想专心事业”的释然态度,麻痹可能的监视者。
“苏晴”如约进行了第二次咨询。
这次,她似乎放松了一些警惕,但试探的意味更浓。
“林医生,您说,如果一个人做了很大的错事,还有挽回的余地吗?”
她问。
“这取决于错误的性质,以及她是否真心想要弥补。”
我看着她,“有时候,看似是绝路,也可能是自我救赎的开始,关键在于选择。”
她沉默了片刻,突然问了一个极其突兀的问题:“林医生,您……恨那个陷害您的人吗?”
来了!
我心中冷笑,面上却是一片云淡风轻,甚至带着一丝专业的宽容:“从心理学角度,恨意是一种内耗。
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个需要分析和理解的案例。
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比如恐惧、贪婪或不安全感,比单纯的恨更有意义。”
我注意到,当我说到“恐惧”、“贪婪”时,她的手指微微蜷缩了一下。
我继续加大力度,看似在阐述普遍原理,实则句句指向她:“很多时候,加害者本身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囚徒,被自己的欲望和恐惧所囚禁。
他们以为毁灭别人就能获得安全,殊不知,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这次咨询,更像是一场暗流涌动的心理博弈。
她试图摸清我的底牌和情绪状态,而我则试图攻破她的心理防线,同时不暴露自己已经知情。
咨询结束后,她离开得有些匆忙。
我几乎可以确定,她就是视频中的那个女人,而且她内心充满了矛盾和不安,并非铁板一块。
我决定冒一次险。
在她下次咨询前,我匿名给她发送了一条加密信息,只有一句话:“你真的以为,除掉知情人,就能高枕无忧了吗?
视频在我手里。”
我要打草惊蛇,让她自乱阵脚。
同时,我也加强了自身的安全措施。
第七章"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216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