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16063" ["articleid"]=> string(7) "6189497" ["chaptername"]=> string(7) "第2章" ["content"]=> string(2628) "询师执照暂时拿不到了,既然你们用舆论毁了我的生活,那我就用心理学,在舆论的战场上,堂堂正正地赢回来!

我打开电脑,创建了一个新的直播账号,名字直接而挑衅——“渣男”林墨的心理学直播间。

简介只有一行字:“来都来了,聊聊你们为什么这么恨我?”

然后,我按下了“开始直播”的按钮。

第二章:直播剖网暴,金句惊全网直播间刚开,人数寥寥无几。

但“林墨直播了”这个消息像病毒一样扩散,好奇的、看热闹的、准备继续骂的人蜂拥而至。

弹幕瞬间爆炸,几乎看不清我的脸,全是辱骂和嘲讽。

“渣男还有脸直播?”

“洗白来了?

恶心!”

“滚出互联网!”

我看着摄像头,脸上没有任何被网暴者应有的颓丧或激动,反而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

我调整了一下麦克风,开口,声音清晰而稳定:“各位晚上好,我是林墨,也就是你们口中的‘世纪渣男’。

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抽空来恨我。”

这开场白让弹幕停滞了一瞬,随即是更猛烈的攻击。

我不为所动,继续说:“在你们继续打字之前,我想先问三个问题。

第一,那条控诉我的微博,除了情绪化的文字和几张可以轻易伪造的截图,有任何实质性的、经得起推敲的证据吗?

第二,在座的各位,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人,在生活中与我素未谋面,你们的‘恨意’究竟从何而来?

第三,你们在敲下那些辱骂我的字句时,内心真实的感受是什么?

是正义的快感,还是发泄的畅快?”

弹幕开始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但很快被淹没。

我微微一笑,切换了屏幕共享,上面出现了一个PPT标题——《网络暴力中的群体心理画像与个体动机分析》。

“别急着骂,我们换个角度。

今晚,我们不谈我是不是渣男,我们只谈心理学。

谈谈你们——正在实施网络暴力的每一位。”

我开始系统性地分析:“首先,是‘匿名性’带来的去个性化效应。

躲在屏幕后面,你们不再是张三李四,而是‘正义的网友’。

这层面具让你们放下了现实中的道德约束。”

“其次,是‘群体极化’。

当一个人骂我时,可能还有点犹豫。

但当一万个人一起骂时,个体的"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216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