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15846" ["articleid"]=> string(7) "6189468"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6章" ["content"]=> string(2702) "简要说明:“抽检路径、方法、阈值都在表内。

这里仅展示必要片段,完整件已送交校方与监管。”

台下的窸窣声更密。

许瑶换了个角度:“那也只是‘初检’。

你用这些数据,在品牌活动上挑衅,是不专业。”

我不看她,望向最后一排,举手示意。

N牌女士点头示意工作人员,把我早先交给她的函件投到屏幕上。

“这是我们内部的‘观摩备忘录’。”

她用中文缓慢地说,“我们关注学校试点,如果数据与方法稳定,愿意在社区展开小规模合作。

我们支持透明和白名单。”

台下“哗”地响了一下。

我把目光收回:“我不反对任何品牌。

我反对漂绿。”

“你在指谁?”

许瑶笑,眼里有针。

“指不出名字,就指方法。”

我把最后一张图放出来。

那是一张“异常碳账单分布示意”。

横轴是同类材质,纵轴是碳排估值,几处红点扎眼。

“这几处‘红点’的曲线,和‘环保系列’的宣传曲线不匹配。

今天不点名,只说法。”

“你这是影射。”

她笑。

“你可以用数据反驳。”

我说。

她看向台下的人群,像在寻找某个救兵。

几秒钟后,她抬手:“请尊重商业秘密。

我们不会当众披露。”

台下有嘘声,又有附和声。

空气像被拉紧的经线。

主持人赶忙出来打圆场:“各位家长,我们把注意力回到‘共建倡议’……”“等一等。”

王老师走到话筒前,“学校作为组织者,有责任在事实面前表明立场。

我们感谢每一个来做支持的品牌,但更感谢每一个愿意公开数据的人。”

她把一张纸举起来,朝镜头念:“校方确认:三(2)班回收试点有效;循环衣橱数据可用于公开教育;第三方复检继续进行,过程对全体家长开放查验。”

她没有说多余的话。

每个字都很干净。

许瑶的笑容僵住了一瞬,又迅速回来:“既然学校要透明,那我们也来透明。

阿姨,请你也公开你的‘底牌’——你所谓的‘平台’,现在的日活是多少?

是不是只是一堆好看的页面?”

我点开手机,把“零碳衣柜”的实时看板投到屏幕。

在线用户:1,273|当日记录:4,862|参与学校:1|移动回收:3“不多。”

我说,“但在长。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2154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