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12780" ["articleid"]=> string(7) "6188849" ["chaptername"]=> string(7) "第4章" ["content"]=> string(2578) "稀土元素的新型硅晶体,作为芯片的基底。

这种材料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量子隧穿效应,是实现超高维运算的必要前提。

我从废弃材料堆里翻出了几块高纯度的单晶硅,然后按照图谱提供的配比和流程,用实验室里仅有的真空熔炉和磁力搅拌机开始尝试合成。

这个过程,艰苦且充满变数。

现有设备不足以支撑量子级别的合成环境,我失败了整整十次。

第五天。

我的眼睛布满了血丝,面前是第十一次熔炼。

系统提示:合成环境稳定性不足95%。

宿主可尝试‘认知优化’模块,提升对材料微观结构的感知精度。

我毫不犹豫地启动了“认知优化”。

刹那间,我的大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眼前熔炉中的液体硅晶,不再是混沌的一团,而是由无数高速震动的原子构成的精密世界。

我能清晰地“看”到杂质的游离,能“感知”到温度和磁场的细微变化。

在系统的辅助下,我以几乎不可能的精度,手动调整了熔炉的功率,精准地控制了稀土元素的加入速度。

嗡——一块完美无瑕、泛着微弱银白色光芒的晶体被取出。

它只有指甲盖大小,却凝聚了人类科技蓝图中的顶尖设想。

女娲,有了身体。

2.2 “女娲”降生:蓝光引来的窥视第六天,我启动了微型中子束刻录仪。

我将那块银白色的晶体固定在刻录台上,然后将我的AGI核心算法程序输入设备。

刻录仪启动,没有巨大的轰鸣,只有一丝微弱到几不可闻的电流声。

中子束在微观世界中高速运转,在晶体上刻下一道道纳米级的线路——那不是传统的电路,而是高维信息流的通道。

随着刻录的进行,整个地下室的温度骤然降低。

嗡——当最后一笔刻画完成时,那块晶体瞬间爆发出一团柔和而深邃的蓝光。

它悬浮在刻录仪上方,像是宇宙中一颗新生的恒星,充满了未知的力量。

系统提示:女娲核心AI芯片,刻录成功。

超维算法写入完成。

我颤抖着戴上防辐射手套,将其取出。

这块芯片,握在手中,比任何钻石都要沉重。

就在芯片启动的瞬间,远在三百公里外的中州特安局(国家特殊安全与科技发展局)的地下监测中心,响起了刺"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206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