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3011221" ["articleid"]=> string(7) "6188512" ["chaptername"]=> string(7) "第7章" ["content"]=> string(2612) "调到了我们市,改了教学风格,甚至成了模范教师。

但她不知道,我知道她的过去。

我无意中保留了当年的报道,后来认出了她。”

“我恨她!

她毁了一个家庭,却像个没事人一样!

我接近她,想找机会揭穿她。

但她太谨慎了,伪装得太好了!

我抓不到她的把柄。

直到我发现,她似乎对张扬这个学生,流露出一种异常的‘关注’,那种严苛和时不时冒出来的否定语气,让我看到了她过去的影子。”

“我意识到,她的‘病’根本没好!

她可能在用另一种方式,重复当年的悲剧!

于是,我开始‘帮助’张扬。

我让他确信,李雯就是在针对他,就是在毁了他。

我把我对李雯的恨,一点点灌输给他。

我让他觉得,反抗是唯一的出路……”刘建明抬起头,眼睛里布满血丝:“我没有直接叫张扬去杀人!

我只是……点燃了他心里的火。

李雯自己埋下了种子,我不过是浇了点水。

所以,法律上也许定不了我的罪,但道德上,我知道,是我杀了她。

我也毁了张扬这个孩子……”9 扭曲的“关爱”与迟来的忏悔结合李雯的日记和刘建明的供述,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李雯因为当年间接导致王小斌自杀,内心背负了巨大的愧疚和创伤。

她试图改变,成为一位好老师,但这种愧疚感扭曲了她的行为。

当她看到性格敏感、成绩不甚理想的张扬时,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王小斌。

她害怕历史重演,于是用一种极端严苛、不断否定其优点、强调其缺点的方式,想要“刺激”张扬奋发图强,或者至少,让他“认清现实”以免期望过高而再次崩溃。

她把那些伤人的话写在教案上,本意或许是警示自己不要说出来,但这种反复的自我提醒,反而强化了她的行为,让她在无意识中,依旧对张扬进行了持续的心理暗示和打击。

她的初衷可能混杂着扭曲的“关爱”和赎罪心理,但最终却将张扬推向了深渊。

而刘建明,怀着对李雯害死表侄的深切仇恨,敏锐地察觉到了李雯对张扬的异常态度。

他将张扬视为向李雯复仇的工具,通过看似不经意的“共情”和“点拨”,不断放大张扬的痛苦和对李雯的怨恨,最终引导他走向了极端暴力。

张"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204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