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71797" ["articleid"]=> string(7) "618148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3章" ["content"]=> string(3775) "

“郑卿年少英杰,不畏艰险,跨海千里来援,真乃国之干城!”嬴政举杯,目光落在郑森那张兼具海上风霜与书卷气的年轻面庞上。

郑森起身,举止得体,不卑不亢:“陛下谬赞。家父常言,郑家深受国恩,值此社稷危难之际,敢不效死?臣此行,不过尽人臣本分。”他言语谨慎,并未因功自傲,但眼神清澈,透着一种自有主张的坚定。

“好一个尽人臣本分!”嬴政颔首,“然卿之功,非比寻常。朕已下旨,晋封郑芝龙为靖海公,世袭罔替,总督闽、浙、粤三省海防事宜,兼领市舶司。至于郑卿你……”他略一沉吟,“朕授你御营参军、督练新军副使之职,暂留北京参赞军务,卿所带来的水手、炮手,皆编入京营,单独设‘神机营’,由你与宋应星共同操练,专司新式火炮!”

这份封赏,不可谓不重。对郑芝龙,几乎给予了东南沿海的绝对控制权。对郑森,则直接给予了参与核心军务和掌管新式军队的权力,虽是副职,但明眼人都知道,拥有技术和人员优势的郑森,必将占据主导。

郑森心中震动,再次离席拜谢:“臣,谢陛下隆恩!定当竭尽全力,助陛下扫平贼寇,重整河山!”

他感受到这位皇帝与传闻中截然不同,行事果决,赏罚分明,且对海上力量并无太多偏见,反而极力拉拢。这让他对郑家未来的选择,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

接下来的日子,北京城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粮食的抵达,让守军终于能吃上饱饭,士气大振。尽管分配给百姓的依旧有限,但皇帝“海上援军已至”的宣传,极大地稳定了民心,绝望的氛围被一种新的期盼所取代。

而真正的变化,发生在城头。

在东直门、朝阳门等直面清军的主要防御地段,宋应星和郑森带来的炮手们,开始紧急安装、调试那六十门西洋火炮。这些火炮与明军原有的火炮相比,炮身更轻,铸造更精良,射程和精度均有显著提升。郑家炮手操作熟练,与宋应星麾下懂得原理的工匠配合,很快便让这些“利剑”露出了锋锐的獠牙。

嬴政几乎每日都会亲临东直门,观看操练。他看着炮手们校准射界,试射炮弹,那轰鸣的炮声和远处腾起的烟柱,让他久违地感受到了一种掌控力量的快意。

“陛下,此炮有效射程可达三里,若使用特制链弹或霰弹,对付密集步兵骑兵,威力惊人。”郑森在一旁讲解,他对这些火炮的性能如数家珍。

“甚好。”嬴政点头,“宋应星,朕着你督造的那些‘破阵子’,可能由这些火炮发射?”

宋应星面露难色:“回陛下,臣已试过,结构不稳,极易炸膛……不过,臣与郑参军商讨,或可尝试制造一种内嵌铁珠、依靠火药推力喷射的‘冲天炮’,虽射程不远,但用于守城近战,或有大用。”

“准!需要什么,尽管提!”嬴政毫不犹豫。他深知,技术的优势,必须在战场上转化为绝对的杀伤力。

※※※

就在明军紧锣密鼓地强化城防,尤其是火炮力量时,城外的清军大营,气氛却变得有些微妙。

多尔衮脸色阴沉地看着探马送回的情报。明军获得了海上补给,尤其是数量不详的新式火炮,这完全打乱了他的部署。他原本计划围困消耗,待明军粮尽自溃,或者寻找机会一举破城。但现在,对方的持续作战能力得到了增强,攻坚的难度更是成倍增加。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0919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