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71177" ["articleid"]=> string(7) "618142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0章" ["content"]=> string(3715) "

铁匠炉的锤声又响起来,与织机的吱呀、孩子们的读书声混在一起,像首杂乱却鲜活的歌。苏沐知道,这只是开始。等冬雪落下时,这些铁器会帮着翻耕土地,这些粗布会裹住温暖,这些双手会筑起更结实的屋舍——而她要做的,就是让这首歌唱得更响亮些。

夕阳穿过云层,给工坊镀上一层金边。郑先生忽然道:“姑娘,您这法子,比官府的赈灾强多了。”

苏沐望着远处的炊烟,轻声道:“因为我们不是在‘赈灾’,是在‘过日子’啊。”

日子,就得靠自己的双手,一天天过出来。

苏沐的案头新添了一本蓝布封皮的册子,封面上用隶书写着“韩俗札记”四个字,边角还沾着些新鲜的泥土——是今早去田里问农妇习俗时不小心蹭上的。

“姑娘,您这又是在记啥?”春桃端着浆洗好的麻布走进来,见她正对着册子写写画画,忍不住探头看。

“记些讲究。”苏沐笔尖一顿,指着其中一页,“你看,韩地人过年要在门楣挂艾草,不是菖蒲,我前几日差点弄混了。还有,做客不能带梨,‘梨’通‘离’,不吉利。”

春桃凑过去,见册子上密密麻麻记着:“韩人敬犬,不可随意打骂;宴饮时长辈未动筷,晚辈不可先食;女子出嫁需备‘五谷包’,谷粒要凑齐黍、稷、麦、菽、麻,少一样都算礼数不全……”字迹娟秀,还配着些小图,比如五谷包的样式,艾草的捆法,一目了然。

“这些您咋知道的?”春桃惊讶道,“上次李阿婆送的柿饼,您还知道要回赠麦芽糖,说这是‘甜来甜往’的规矩,我当时就纳闷您咋懂这个。”

苏沐笑了笑,翻到册子前面几页,那里贴着几张纸条,是不同人的字迹。“张老伯说的韩人婚俗,李阿婆讲的节庆禁忌,还有王婶教的待客礼节……都是大家随口说的,记下来就不容易出错了。”

前几日她去给城西的韩姓老丈送新打的农具,进门时没注意踩了门槛,老丈当时脸就沉了——后来才从邻居那得知,韩地有“门槛是家神栖息处”的说法,随意踩踏是大不敬。她特地提着两斤红糖去赔罪,老丈才消了气,还拉着她讲了半宿韩地的老规矩。

“你看这条。”苏沐指着一行字,“韩人遇丧事,吊唁时要带白菊,不能送康乃馨,我前几日差点买错。还有,给长辈递东西要用双手,递剪刀要把尖对着自己……”

正说着,外面传来争吵声。是负责木工坊的韩大叔和新来的赵地工匠吵了起来,赵工匠嫌韩大叔递刨子时把木柄对着他,“像是要打人”,韩大叔却急得脸红:“咱韩地递工具都这样!木柄朝人是尊敬,你咋不识好人心!”

苏沐赶紧过去调停,翻开册子给赵工匠看:“您看,这里记着呢,韩地递刀斧刨子,必以柄示人,意为‘无伤人之心’。大叔不是要怼您,是按规矩来的。”又转头对韩大叔道,“赵大哥刚从赵地来,不懂咱们的讲究,您慢慢说就好。”

两人这才消了气,韩大叔还不好意思地给赵工匠递了块刚烤的麦饼,算是赔礼。

傍晚收工时,苏沐又在册子上添了一笔:“韩人递物以柄相向,递食则需用托盘,不可单手递。”笔尖划过纸面,留下清晰的字迹。她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工坊里已升起炊烟,韩大叔正教赵工匠用韩地的法子焖饭,米香混着松木的味道飘过来。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091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