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61900" ["articleid"]=> string(7) "6178306" ["chaptername"]=> string(7) "第7章" ["content"]=> string(2534) "进了一步。

一天晚上,我对着墙壁,用手机计算机制造了一个比我真实影子更淡、边缘更模糊的“假影子”,然后假装全神贯注地工作。

林雪路过时,脚步明显顿了一下。

那一刻,我几乎能“听”到她体内那东西发出的、无声的喜悦信号。

我在陪他们演戏,演一出“李牧正在缓慢变异”的戏。

这是一条危险的钢丝,但这是我唯一能争取到的时间。

5林雪的“同化”像一盆冰水,彻底浇灭了我心中最后的侥幸。

恐惧依旧存在,但它不再是无序的恐慌,而是被压缩成一种冰冷的、程序员特有的偏执——既然无法逃离,那就必须先理解这里的“规则”。

我开始写日志。

不是在电脑上,那太不安全了。

我用的是从档案室顺来的、最原始的纸和笔,藏在厕所水箱的防水袋里。

日志片段 1:行为模式分析光照敏感度测试: 18:30,趁阿强离座,将其台灯亮度从 10% 调至 30%。

他返回后,在工位前徘徊 47 秒,身体出现轻微焦躁性摆动,最终未坐下,转而前往无光源的休息区。

结论:非完全畏光,但对超过阈值的光照会产生显著不适。

他似乎在一种比烛光还暗的光线下才感到舒适。

听觉分析: 用手机录制“嘶嘶”声,降噪后循环播放。

发现其并非单一频率,而是由一种稳定的低频基音和其上叠加的、不断变化的高频谐波组成。

高频谐波模式……似乎在传递信息?

暂无法破译。

需更多样本。

“贡品”序列: 死蟑螂 -> 死老鼠 -> 死麻雀 -> (今日)一只被拧断脖子的鸽子。

体型递增,处理方式愈发精细。

像某种……递进式的仪式?

还是在测试我的接受底线?

日志片段 2:环境异常点工位 B-17(我的工位): 脚下地毯有轻微、持续的潮湿感,与空调无关。

撬开一角,发现下方水泥地面有数道新鲜的、黏滑的擦痕,宽度约一指。

怀疑有东西在下方地板夹层活动。

通风管道: “沙沙”声在凌晨 2-3 点最为密集。

我用手贴近通风口,能感到一丝不寻常的、阴冷的微风,还夹杂着密集的“沙沙”声。

那绝不是一两只老鼠能弄出的动静。

写下这"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0228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