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61395" ["articleid"]=> string(7) "6178245"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4章" ["content"]=> string(2780) "问。

“是我。”

技术部门的负责人站出来。

“按照应急预案,单线故障需要重启主控系统。”

“这是多线联动故障,不是单线故障。”

我调出系统日志。

“重启主控系统会导致所有关联线路的数据同步中断。”

“你这一重启,把一号线、四号线、六号线全拖下水了。”

技术负责人脸色惨白。

“我不知道......”“不知道就别乱来。”

我打断他。

“现在给我调取三号线和五号线过去三个月的所有数据。”

“天气、客流量、设备状态,全部整理出来。”

“是。”

技术部门的人赶紧行动起来。

我打开调度系统的核心参数设置。

三号线和五号线换乘站的信号延迟参数已经乱了。

小赵当时肯定是慌了,胡乱调整了数值,结果越调越糟。

“老刘,把今天的天气数据给我。”

“降雨量,气温,湿度,都要。”

老刘递过来一个平板。

我快速浏览,心里开始计算。

雨量中等,湿度百分之七十五,气温十八度。

按照这个条件,信号延迟应该在零点四五秒左右。

需要提前补偿零点五秒。

我开始敲击键盘,一串串指令输入系统。

调整三号线的发车间隔,修正五号线的信号参数,重新同步换乘站的数据流。

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每一个动作都精确无比。

这是十五年积累的肌肉记忆。

“陈师傅,数据调取完了。”

技术负责人把文件发到我的屏幕上。

我打开,快速扫描。

过去三个月,类似天气条件下,这个换乘站出现过十七次信号异常。

每一次,都是我手动调整过来的。

但这些调整,从来没有记录在正式的系统日志里。

因为太复杂,无法标准化。

每次的天气不一样,客流量不一样,设备老化程度不一样。

需要根据实时情况判断,没有固定的公式。

这就是经验。

这就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管理层永远不懂的东西。

“给我接通市交通指挥中心。”

我对老刘说。

“要协调地面交通,给地铁恢复争取时间。”

老刘拿起电话,开始联系。

我继续调整参数,一点一点地修正系统的错误。

半个小时后,三号线的信号开始稳定。

监控屏幕上,红色的警告标识一个一个变成了黄色。

“准备恢复三号线运营。”

我下达指令。

“所有站点做"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021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