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60119"
["articleid"]=>
string(7) "6178012"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0章"
["content"]=>
string(2548) "分,是靠“关系”获奖。
栖心阁楼下,开始出现鬼鬼祟祟的狗仔。
7 反击与“青蘅”面对汹汹舆论,沈清辞异常平静。
她甚至没有联系陆景珩求助。
她首先在自己的匿名博客(这是她另一个抒发杂感、拥有不少忠实读者的马甲“墨未浓”)上,发布了一篇题为《看客与枷锁》的随笔,以旁观者的口吻,冷静而犀利地剖析了网络暴力、性别偏见以及大众对“离婚女性”的刻板想象,文笔老辣,逻辑缜密,引发了不少知识阶层读者的共鸣和转发,一定程度上对冲了那篇污蔑文章的负面影响。
接着,她联系了当年在国外一起做项目的同学(如今也已是业内知名建筑师),拿到了当年项目完整的评审记录、设计草图和过程文档。
她将这些资料,连同自己对该设计理念的详细阐述(使用哥大时期的学术邮箱发出),直接发给了几家最具公信力的建筑和设计媒体。
很快,权威媒体的辟谣文章出炉,用详实的证据证明了那个项目的原创性和含金量,反而借此机会,让沈清辞(以她的本名和哥大背景)的设计才华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有人顺藤摸瓜,发现了她就是畅销游记《隅落之光》的作者“隅光”,更是引来一片惊叹。
“原来她就是‘隅光’!
怪不得对空间的理解那么独到!”
“哥大建筑系的高材生,写过畅销书,还能鉴定古画……这算什么心机女?
这明明是学霸女神好吗!”
舆论开始反转。
而最致命的一击,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
那家曾与沈清辞合作过的权威艺术期刊,发布了一篇重磅论文,通过对一幅新发现的、带有明确落款和纪年的画作进行技术分析和风格比对,最终确认,之前争议巨大的明代画家“青蘅居士”,其真实身份,正是晚明一位鲜为人知的宗室后裔朱常溒,并详细论证了其画风中那股“狷介孤愤”之气的历史成因。
而这篇论文的匿名评审专家之一,提供的几个关键性鉴定意见,其视角和论据,与慈善晚宴上沈清辞指出那幅小品真伪时的观点,惊人地吻合。
业内顿时哗然。
“青蘅居士”真实身份的确认,是艺术史研究的一个不小突破。
而沈清辞在其中的隐性贡献,虽然未被"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10168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