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922121" ["articleid"]=> string(7) "617302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4章" ["content"]=> string(3674) "

李建军拍了拍赵大爷的肩膀,轻声说:“大爷,您别这么说。您当年保家卫国,是英雄,现在该我们照顾您了。明天张医生来了,好好检查,把伤治好,以后还能听我的节目,跟孩子视频,多好。”

赵大爷点了点头,从屋里拿出个铁盒子,里面装着几张泛黄的照片,有穿军装的,有跟战友的合影。他指着一张黑白照片,声音软了些:“这是我当年在朝鲜拍的,旁边的是我最好的伙计,叫王建国,后来牺牲了,就埋在三八线附近。我总想着,要是他还在,肯定也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

李建军看着照片上年轻的面孔,心里满是敬意。他拿出手机,给照片拍了张照:“大爷,我把照片洗出来,给您放大,挂在屋里,您想老伙计了,就能看看。”

从赵大爷家出来时,天已经黑了,月光洒在老枣树上,影子拉得很长。兰英靠在李建军的背上,小声说:“以后咱们多来看看赵大爷吧,他一个人太孤单了。”

“好,”李建军点头,“下周我跟台里说,做个‘老兵故事’的专题,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奉献,也帮更多像赵大爷这样的老兵解决困难。”

第二天,张医生如约来到西坡村,给赵大爷做了检查,说是旧伤引发的肩周炎,需要针灸和吃药,还得热敷。李建军帮着联系了民政局,申请了老兵医疗补助,以后赵大爷的药费都能报销。村支书还组织了村里的年轻人,轮流帮赵大爷挑水、做饭,让他不用再自己动手。

一周后,李建军的“老兵故事”专题开播了,他把赵大爷的故事讲给听众听,没提名字,只说“有位老兵,当年在朝鲜冻坏了肩膀,现在还在默默忍受疼痛”。节目播完,热线电话响个不停,有老兵打来感谢,说“终于有人记得我们了”;有老乡打来想帮忙,说“想给老兵送点粮食”;还有县城的企业家打来,说“想给老兵捐点钱,让他们好好养老”。

李建军把这些反馈都记下来,跟民政局一起成立了“老兵帮扶小组”,帮更多老兵解决医疗、生活上的困难。赵大爷也成了帮扶小组的“联络员”,帮村里的其他老兵登记信息,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肩膀不疼的时候,还会去村口的老槐树下跟老乡们聊天,讲当年的故事。

这天,李建军和兰英去看赵大爷,刚到院门口就闻到了炒花生的香味。赵大爷坐在院子里,正用左手炒花生,右胳膊虽然还不能抬太高,却比之前灵活多了。“建军,兰英,快来吃花生!”赵大爷笑着招手,“这是我特意给你们炒的,甜得很。”

李建军接过花生,咬了一口,甜汁在嘴里散开,暖得心里发甜。他看着赵大爷脸上的笑容,又看了看院门口挂着的放大照片,心里满是踏实——这些老兵用青春和热血换来了现在的好日子,他们不该被忘记,而他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行动,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被惦记。

从赵大爷家出来,李建军骑着“永久”自行车,兰英坐在后座,手里拎着赵大爷给的炒花生。风里带着初冬的凉意,却吹不散心里的暖。李建军知道,《农村天地》的意义,不只是帮老乡解决种地、养殖的问题,更是帮那些有特殊经历的人,找到温暖,找到希望。而他,会一直带着这份初心,走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个年代的善意和温暖。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928502" }